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论坛锐评 | 警防给个案贴上群体标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4:18:00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论坛锐评 | 警防给个案贴上群体标签

史金明

据《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女子坐公交怀疑被老人性骚扰,老人用玻璃瓶砸得女子满手血》一文报道,近日,湖南长沙一女子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发布长文,并配上自己受伤的图。该女子称,自己在长沙502路公交车上疑似遭老人性骚扰,理论后被老人用玻璃瓶砸伤。

在事件细节尚未完全查清的当下,网络上的讨论已悄然蔓延,有人盯着涉事者的年龄标签唏嘘不已,有人借着性别话题争执不休。其实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守住一个基本认知:个案就是个案,不该让其拖着群体标签,在标签化的舆论场里打转。

长沙公交车上的这起冲突之所以能牵动众人目光,说到底是因为它太“贴近日常”,拥挤的车厢、偶然的磕碰、普通人的争执,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而“老人”“冲突”“责任”这些具体的点,恰好触碰到公众长期以来对公共场合安全与个体权益日渐深切的关怀。毕竟谁都可能有过在公交上被挤、被碰的经历,谁都怕遇到“说不清道不明”的摩擦,自然会忍不住代入其中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办?”

越是代入,越要看见具体的人与真实的痛。那位老人被卷入的议论与女子手上的伤痕,是这起事件最沉甸甸的底色。无论最初的争执如何发生,两人的“身心受创”,都是最该被优先看见的事实。任何时候,带着情绪争执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动手伤人不仅没了转圜余地,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可本该作为讨论起点的,对个体身心伤害的关注、对不当行为的谴责,却常常被各种群体标签带偏,转向了偏见与观点极化。

更该警惕的是,这种标签化思维正悄悄掩盖着复杂的现实。有人因涉事者是老人,便感慨“老人群体如何”;有人因当事人是女性,便引申出“性别处境怎样”。可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都在用心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早高峰的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常态;长途列车里,乘客互相提醒到站也很常见。这些日常的善意与和睦相处,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远比一个极端个案更能代表群体的真实模样。

给某个年龄段贴标签,和给某个地域、某个职业贴标签并无不同。把“一个人”的事套到“一群人”身上,就像拿一片叶子断言整棵树的叶子都一个模样,本质上都是认知的简单化、片面化。这种粗暴地贴标签、分群体,不光压过理性讨论的原声,还搅乱讨论的焦点,既给偏见认知添了柴,又埋下情绪对立的火星。“遇到事该怎么守底线、怎么护自己?”“公共场合的冲突该如何理性化解?”这些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反倒被标签化的喧嚣淹没了。

眼下我们能看到的,还只是当事一方的表述,具体细节仍需等待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不妨多一点耐心、等一等真相,就像处理其他公共事件那样,查清事实、明确责任、完善相关机制,才是回应关切的正道。可若讨论跑偏了,不管不顾事实,一门心思放大“老人”“女性”这些标签,用情绪化的指责代替理性分析,给个案强贴群体标签,看似简单省事,实则是在消耗社会的信任感与包容度。毕竟,公园里晨练的老人、职场上打拼的年轻人、挤公交通勤的普通人,都不该为某个陌生人的极端行为买单,也不是哪一个标签能轻易装下的。

不如让讨论回归事件本身,谴责不当行为,关注受伤害者,完善相关机制,多聊聊具体的沟通办法,多尊重当事人的隐私。至于那些轻飘飘的群体标签、那些没意义的争吵,真该让它们降降温了。毕竟人心是具体的,善意是日常的,别让少数极端个案,遮蔽了多数人的平和与温暖。

来源 :人民论坛网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