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于洪区富海同盛小区的楼宇间,常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却步履稳健的身影: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手中布袋子装满民情资料,脸上总挂着让人暖心的笑容。她就是居民们一口一个“张大姐”的小区党支部书记张淑华。从企业会计到社区先锋,九年光阴里,她用退休不褪色的坚守,在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里,写下共产党员最质朴的担当。
初心如磐 从“红管家”到“楼栋主心骨”
2011年,55岁的张淑华从沈阳水泥机械设备成套公司退休。本该含饴弄孙的她,在社区党员大会上第一个举手:“我来当回迁楼5号楼党小组组长!”面对家人的不解,她指着家中“优秀共产党员”的奖状轻声说:“这辈子跟数字打交道,现在要为家家户户算好‘幸福账’。”
上任前三个月,她挎着帆布包一层层爬楼、一户户敲门,走遍105户居民家。手绘的“党员中心户民情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8户独居老人需每日留意,43位空巢老人要定期走访,1户低保家庭得重点帮扶……这些符号,成了她心中最清晰的“工作坐标”。
2024年深冬,张淑华在晨练点发现独居老人两天未出现,她立刻上门,见老人因关节炎疼得蜷缩在床上,便一边帮老人轻揉膝盖,一边帮忙联系社区卫生站。接下来的半个月,张淑华雷打不动每日三趟:清晨送热粥,中午扫屋子,傍晚陪老人说说话。“有事找张姐”,渐渐成了整栋楼居民的口头禅。
巧解民忧 在“鸡毛蒜皮”里架起连心桥
回迁楼人员杂、租户多,治理难题不少。张淑华发挥会计专业特长,琢磨出“精准治理”工作法:首创“三步议事”机制,月初“敲门”收民情需求卡,月中开楼道议事会协商,月末晒进度清单公示。
她更像个社区资源勘探员,梳理出电工老邵、教师老李等12名“能人”,搞起积分兑换,带动大家义务维修38次,开起周末邻课堂解决双职工子女托管难。如今那张手绘邻里资源地图上,12个爱心服务点如星光闪烁,织就一张15分钟便民圈,让流动人员多的小区有了稳稳的幸福。
红色接力 让党的声音住进百姓心里
作为社区红色宣讲团团长,张淑华有个本事: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家常话。她办的“一楼见微党课”,用快板说政策、三句半讲变化,次次座无虚席。在她带动下,“银龄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百余次“红色家访”走进居民家。
当她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佩戴在老党员冯爷爷胸前时,82岁的老人颤抖着敬了个军礼:“组织还记得我啊!”这一幕,成了小区里最动人的“初心课堂”。
薪火相传 让“幸福花”开遍社区
九年示范带动,和谐社区冒出12个“党员中心户”,“银龄服务队”“小院议事厅”成了品牌。她设计的邻里资源地图,让在职党员找到服务社区的落脚点。张淑华家客厅墙上,2025年于洪区委组织部颁发的党支部书记聘书格外醒目,旁边挂满居民送的锦旗。“我做的都是小事。”面对赞誉,张淑华总这样说。可正是这些“小事”,让5号楼连续8年零投诉,让“有困难找党员”成了社区里最实在的承诺。
银发映初心,平凡亦伟大。张淑华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基层一线;又如一团温暖的火焰,焐热千家万户的心。这位68岁的老党员仍在续写答卷——因为她知道,为民服务这条路,永远没有终点站。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编辑:郭金凤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