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物馆失守的何止围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8:42:00    

这个暑假,上海自然博物馆因为一则视频意外“出圈”。画面中,多名孩子越过防护栏,进入到展区内部随意触摸玩弄标本,还骑到了狮子标本上,全然像是在自家门口玩滑滑梯一般随性。一旁的孩子家长非但没有及时制止,反而拿起手机记录,还不乏有人鼓励“去摸一下,来拍照”。这一幕引发了舆论波澜:有人愤怒于家长的纵容,有人痛惜博物馆的无奈,也有人借此反思公共空间里秩序与自由的边界。

▲网友拍摄到博物馆展区内有孩子骑上标本。

▲网友拍摄到有家长正在给展区内孩子拍照。

这不仅是一次关于“熊孩子”的新闻事件,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文明和城市文化底色的集体“照镜子”。在网络讨论中,一种常见的声音是“孩子还小,不懂事”。但正因为如此,家长才显得更重要——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知,正是通过大人的示范完成的。

事件发酵后,上海自然博物馆回应称“标本表面有安全涂层,请大家放心”,并承诺加派保安巡查。这番回应并没有平息质疑,反而被批评“太软弱”。

事实上,国内许多公共场馆都面临类似两难处境:一方面要保持“服务至上”的姿态,避免矛盾升级;另一方面又要坚守保护文物与展品的底线。结果往往是既不敢严格执法,又不愿失去游客好感,最后变成“好好先生”的姿态。

其实,规则模糊本身就是对文明的一种伤害。试想,如果音乐厅演出时观众频频接打电话,如果美术馆的画作被肆意触碰,如果图书馆成了喧闹的“午餐区”,那这些文化空间还能否保持应有的价值?博物馆的围栏,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隔离,更是文明与野蛮的一条分界线。守不住这道线,最终受伤的不是某个标本,而是整个公共秩序的根基。

大家常说,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家,更是社会文明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孩子不是唯一的学生,大人同样也需要不断自省和修正。规则不是为了剥夺孩子的好奇心,而是帮助他们在“有界限的探索”中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环境。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让孩子玩得尽兴”,而在于“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尽兴、哪些地方必须克制”。

这一事件像一面镜子,让人看到“文明城市”的脆弱之处:再坚固的文化秩序,也可能因为部分人群的漠视与纵容而迅速瓦解。守护它,需要的不仅是博物馆的围栏,更需要每一位市民尤其是家长的自律。

(深圳晚报评论员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