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先民用城墙定义文明的高度;如今,雄安新区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未来之城,杭州城市大脑以算法优化人文生态……全球超80%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于城市,最先进的生产力诞生于城市,人工智能在城市实验室里飞速迭代,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文明巨变的核心引擎。如何让历史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活,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城市发展?如何让城市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策源地?今天的中国正在回答这个问题。

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将废弃瓷厂改造为活态博物馆集群,把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有机结合,体现了城市千年制瓷技艺的基因传承。图为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夜景(2024年6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摄
文脉就是“人脉”,人是文脉的主体。文脉显现在古城、古镇、古街、古巷,更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历史文脉有多样性,不仅指古建筑、博物馆;也有过程性,更多绵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在继续,文脉就在流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日新者,久而无穷”,只有那些日日更新的事物,才能长久存在。因此,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
在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迈进的时代,文化根脉何以存续、精神坐标何以传承,已经成为各地文化实践的重点。景德镇陶溪川,元青花纹样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蝶化为夜间造景的流光溢彩;洛阳应天门遗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全新变革;长沙的湘绣被“幻化”为动态光影装置,通过数字技术让千年针法复现。这种符号、技术和叙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成为城市文明构建的重要基础。它既非固守文化标本的静态保存,亦非追逐技术奇观的悬浮狂欢,而是通过虚实融合的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中绽放新的光彩,实现时空的跨越。数字技术不再只是工具,它也是一个可以创生人工世界的装置,为我们开启全新的生命体验;城市也不再只是一个由街道、建筑、人群所构成的可感知的物理空间,同时还是一个由声音、文字、影像所构筑的意象空间。
城市是人造物,城市空间(尤其是历史街区)是不同时代文化层累积淀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下印记。保护这些层积结构,就是保护城市身份认同的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又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的发展有其连续性、适应性和生长性,不应被概念化为单一、同质的空间,而应发展为根据生活和体验构建起来的多面相场所。历史文脉的赓续,也要从静态的文化标本,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只有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引导民众与文脉之间深度对话,民众才能在理解传统的同时也参与到传统的新变之中,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重构。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城市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
(策划:许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