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将黄金大米和普通大米混在一起,被质疑哗众取宠、浪费粮食,引起网友热议。
《淘金米》引发热议
《淘金米》艺术展于3月30日在北京开展,艺术家杨烨炘当场将500克黄金打造出的1000粒黄金大米撒入总计5吨的大米中,参观者被邀请进入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 “粮仓”淘金,幸运儿可以带走自己淘得的黄金米。
开展以来,《淘金米》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淘金,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艺术家: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
4月16日,记者采访了杨烨炘本人,其否认浪费粮食的说法。“当下,人们崇尚物质和金钱,却忘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其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黄金有价,但大米无价。将金米混杂入大米里面,让人把黄金淘出去,最后留下的是纯净的大米。”
他表示,后续这些大米不会被吃掉,也不会浪费,将以艺术品的方式处理它们,“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
展览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称,策展方将配合艺术家收集场馆内的大米,不会浪费粮食。大米在本次展览中仅作为交互的语言与媒介,一定会进行回收。此外,也有部分观众在现场参与“淘金米”之后带走了大米,作为纪念品收藏。

“将以艺术品的方式处理大米”
杨烨炘还详细介绍了大米的后续处理方式——会在五月下旬按照艺术品的方式处理这些大米。因为本次展览将持续至五月底,这些大米将经过两个月与人们互动的时间。到五月底,它们已经不再是普通物理层面上的大米,而是包含着很多人的情绪,有失望和希望,还有很多期待、汗水与泪水。
他表示,这些大米绝对不会被吃掉,不管是喂食鸟兽还是给人食用,这样对待这些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层面的大米,会让人觉得可惜。他认为,这些大米最好处理方式是做成艺术品,并且保护珍藏起来,让它们以艺术品的形式长期可持续性地向外展出。

展览现场摄影图。图/杨烨炘艺术中心
艺术家本意是想表达“当黄金成为欲望的诱饵,拾起大米即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但从现场和网络反馈来看,多数人是冲着淘金而去,反将大米踩在脚下。尽管主办方辩称这是一场“‘社会介入艺术’的探索研究”,也难逃哗众取宠之嫌,更不能作为糟蹋粮食的遮羞布。
“艺术非要这么表达吗?”
对于此事,有网友说:“哗众取宠,而且以艺术为借口,带着俯视众生的傲慢。”还有网友表示:“5吨粮食,没有被吃掉,没有被世界上需要它的人吃掉,就是浪费。”

反食品浪费法规定,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废弃、因不合理利用导致食品数量减少或者质量下降等。”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根本无需探讨的道理。用浪费粮食的行为去诠释粮食安全,无异于南辕北辙,既不深刻也不高明。行为艺术可以超越日常生活,去追求创新表达,但绝不能无视最基本社会责任和最朴素的价值共识。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