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谛图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杨松青。

企业办公区域。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成立仅三年,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手握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及42项软件著作权,年均营收增幅超30%,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亮眼名片。其背后,是创始人杨松青带领团队的锐意进取,亦是长沙政策“活水”对科创企业的精准滋养。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一家扎根长沙的年轻企业——湖南谛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谛图科技”),正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为笔,绘就数字化新基建的蓝图。
从“第一单”到“全面转型”:技术驱动破局成长
2020年,杨松青从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阶段起步,创立湖南谛图科技有限公司。彼时,团队不足十人,资金有限,但凭借在数字信号处理、5G传输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他们拿下首个关键项目——为湖南移动搭建智慧家庭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撑。“当时压力很大,但客户信任是‘敲门砖’。”杨松青回忆道。此后三年,公司接连承接无线传输动力整治、5G基站节能项目,并逐步拓展至能源监测、动力配套、电网等领域,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国网信通试点了信息安全项目,成交参与了一个电网的应急通讯融合应用项目。
随着AI技术爆发,谛图科技敏锐转向新赛道。2022年起,公司全面布局人工智能,聚焦“企业AI服务”与“计算机视觉工业应用”两大方向。目前,其研发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已应用于智能制造质检、设备故障预警等场景,并与省内多家制造业企业达成合作。“传统行业数字化升级需求旺盛,我们要做技术与场景的‘连接器’。”杨松青表示。
政策“及时雨”:长沙筑巢引凤育科创热土
“初创企业最怕‘冷启动’,而长沙给了我们温暖的支持。”杨松青感慨。公司成立初期,长沙市人社局及区级政府提供了创业培训、租金补贴(900元/月,累计超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3万元)等扶持;2022年底,区级政府还协助对接低息贷款,补贴一半利息,缓解了研发资金压力。“这些政策像‘雪中送炭’,让我们能专注技术攻关。”

政银企对接会现场,企业作为代表签约。
长沙的“科创基因”更让企业如虎添翼。作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长沙在能源、通信、交通等领域享有国家专项资金倾斜,为谛图科技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机会。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资源,成为技术落地的“加速器”。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计算机图像识别算法,并计划设立“股权池”吸引优秀毕业生。“高校是人才和技术的宝库,我们正探索更多联合课题。”杨松青说。
“柔性管理+双休制”:年轻人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数字化的事,终究要靠年轻人干!”杨松青深谙此道。谛图科技团队平均年龄28岁,为吸引高校人才,公司推行弹性工作制,不设严格打卡,实行双休与全额节假日,营造“高效亦轻松”的氛围。近两年,公司累计吸纳30余名应届毕业生,其中多人来自省内高校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年轻人创造力强,只要给予信任和空间,他们就能创造惊喜。”
对于大学生创业,杨松青建议:“既要保持学习前沿技术的能力,也要学会整合资源。”他以同导师的一位学生专利转化案例激励团队——医疗算法专利收入累计达数千万元。“长沙创业成本低、竞争压力小,是试水创新的理想之地。”
锚定AI新蓝海:做智能制造“赋能者”
展望未来,谛图科技将深耕AI与工业场景融合。在湖南制造业深厚的产业基础上,公司正研发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工业机器人视觉导航等产品,助力“湖南智造”升级。“我们计划年内扩大研发团队规模,并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杨松青透露。
政府的长期支持仍是关键。他期待长沙进一步优化采购政策,优先扶持本土科创企业;同时简化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流程,让“实验室技术”更快走向市场。“政策与产业协同,长沙的数字经济生态会更具活力。”
从5G基站到智能工厂,从大学生创业团队到高新技术企业,湖南谛图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创新+政策”的双轮驱动效应。在长沙这片科创热土上,无数如谛图科技般的企业正以技术为矛、以政策为盾,破局传统产业升级的深水区,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星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