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名片
太极拳:中国传统哲学的武术表达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融合了中医学、古代兵法、导引术、吐纳术等多种理论,所形成的一种崇尚以柔克刚、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深邃的哲理内涵、独特的技击理念和突出的强身健体功能,使太极拳享有“哲拳”“文拳”“养生拳”的美誉,拥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邯郸永年是太极拳发祥兴起之地,诞生了杨氏和武氏太极拳,并由此衍生出吴氏、孙氏、王其和等太极拳流派。邯郸市永年区的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邢台市任泽区的王其和太极拳,保定市的孙氏太极拳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我国申报的非遗项目“中国太极拳”,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3个项目位列其中。

3月21日,第一届“亚洲太极拳日”邯郸分会场展演暨太极文化推广活动在永年区广府古城太极文化广场举行。(无人机照片)冯 璐摄
技击之术
升华文化符号
“白鹤亮翅”时,衣袂翩跹,如流云舒展;“野马分鬃”际,步履沉稳,似春风拂柳。
3月21日,首个亚洲太极拳日,邯郸迎来一场太极盛会。广府古城的青砖黛瓦间,赵王城遗址公园的绿意环绕下……3200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抬手起势,一招一式,刚柔相济、舒展飘逸,展示着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化作行云流水的肢体语言。
在中华武术的百花园中,太极拳以其鲜明气质独绽清韵。
迥异于大多武术的刚猛外露和“硬打硬进”,太极拳享有“文拳”美誉。它形神兼备,动作松柔沉静、和缓自然,集中反映着中国武术的“主静文化”特色。
“太极拳看似柔弱,实则柔中寓刚,看似被动,实则后发制人。”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院长卢建辉介绍,太极拳既严格遵循拳理、具备技击性,又蕴含着极为主动的攻防智慧,将“对力的迷信”升华为“对力的艺术”,用文明方式化解暴力,展现出独特的“反武”理念。
这种“不武而武”的至高境界,正是太极拳“武至极为文”的奥妙所在。
武术起源于人类生存需求,早期以虎拳、猴拳等仿生技击为主,注重刚猛迅捷,彰显原始生命力量。但随着文明演进,武术逐渐“向内”发展,在保留技击本质的同时,更注重呼吸吐纳、意念引导等内在修为,并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了由“武”到“文”的进阶。

蓄力薄发的太极推手,素以“四两拨千斤”见长。(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贾 恒摄
太极拳,正是中国武术文化演进的集大成者。19世纪中叶,这一拳种开始在河北出现。
广府古城,自古便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一直有尚武之风。古城南门外道路东侧,杨露禅故居正房门前立柱上,镌刻着晚清重臣翁同龢题写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将杨露禅的非凡气度凝练其中。
这位被称作“太极宗师”的农家子弟,曾三赴河南陈家沟追随陈长兴学艺。在陈家沟所学基础上,杨露禅进一步对其转化发展形成一种特殊的拳法。这种拳法既无少林之刚猛,亦无硬派武术的直力,看似绵软无骨,却在交手中“粘黏不脱”。对手越是刚猛发力,越会被如丝如绵的劲道所制,“绵拳”“粘拳”的称呼也在永年传开。
在古城内离东门不远的迎春街上,坐落着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当年,就是在这座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院落中,他于太极招式间参悟出“虚实开合”的哲学真谛。
与杨露禅不同,武禹襄出身当地望族。他博览群书,文采卓然。为深入探求拳术,武禹襄赴豫,与赵堡镇陈清平切磋交流、研究月余,得其精妙。后来,他放弃科考,终生致力于研究太极拳术,开创了武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如行云流水,武氏太极拳紧凑缜密若珠走玉盘。两种流派在滏水之滨共生共荣。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杨氏、武氏太极拳这两大原生流派,又派生出吴氏、孙氏、王其和等重要流派,永年由此被誉为“中国太极拳之乡”。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体。”卢建辉介绍,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汲取了儒家的立身中正、正心诚意的君子品格,道家的阴阳辩证运动逻辑,以及佛家的无我境界的终极追求,并将三家学说熔铸为有机整体。
太极拳以道家为体,通过阴阳辩证构筑技术体系,遵循自然法则指导身体运动;以儒家为用,通过伦理规范约束武术实践,运用中庸之道调和刚柔尺度;以佛家为镜,借助禅定功夫澄明心性,凭借无我智慧超越胜负执着。
《中庸》中提到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荀子》中“血气和平而意志广大”的理念,在太极拳“劲整而节松”的发力特点和“松静为本”的身心状态中得到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太极拳表现出“阴柔虚反”和“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而太极拳“舍己从人”的技术本质及其技法,均遵循以最小伤害达成制衡的原则,正是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动体现。
此外,太极拳吸收古代兵法的虚实、动静、主客、攻守、进退等策略,把我国古代兵法中行军布局、示形造势等克敌制胜原则,具体化为自己的战略战术原则和攻防格斗技术,完成了从兵法到武术的转变。
“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成为一种集技击、养生、修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卢建辉表示。
乃武乃文,是为太极。将中华文化精粹熔铸一炉,太极拳最终由一种技击技术升华为融合哲学、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技击与养生并重、形体与心性兼修,太极拳以其多维价值成为世界共鸣、人类智慧瑰宝。

武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姚继祖在习练太极拳。姚志平供图
一招一式
诠释传统哲学
“腰如劲簧,沉而含升。臂若垂柳,松而不懈。”
3月31日,永年区太极国术馆,71岁的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振河端坐于竹椅,目不转睛地看弟子练习108式传统套路。行至经典招式“白鹤亮翅”,他缓步上前,一只手掌轻托弟子肘部,另一手扶住其腰胯,引导弟子体会腰胯松沉、脊柱挺拔如白鹤的微妙平衡。
上举手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手上举肘却下垂……“矛盾”的动作,处处体现对立统一。
太极拳包含着许多独特的运动思维。它强调逆向运动,主张“舍己从人”的反常识逻辑,交手时先顺势化劲再后发制人,形成“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辩证发力方式;动作设计遵循立体球形路线,所有招式均保持圆弧轨迹和三维螺旋劲路,形成“势势相承,如环无端”的连续性运动特征……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渗透。
“太极拳的‘哲学素养’是全方位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各种体系在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映射。从儒、释、道乃至先秦诸子百家,都有迹可循。”卢建辉介绍。
老子“贵柔”“守雌”的理念,在太极拳中形成“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反者”技击思想;阴阳学说贯穿拳法的动静、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之中,使其每个动作都蕴含着阴阳相济的辩证关系,展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整体观和自然观。
哲学浸润太极拳并非偶然,是文人武者共同淬炼的结果。
4月6日上午,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卧室,窗边一口乌黑的板柜泛起温润的光泽。
打开柜门,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姚志平珍藏的三四十本泛黄的拳谱典籍整齐排列,由武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姚继祖编纂的《武氏太极拳全书》被摆放在正中间。
“这本书倾注着祖父一辈子的练拳感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反复修改推敲。”轻抚书页,姚志平陷入回忆。
重视理论研究,是武氏太极拳的传统。这种传统,源自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他不仅将自己的练拳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了多部太极拳早期经典著作,更直接推动了“太极拳”的定名。
1854年,武禹襄从河南任县令的兄长处获得“十三势”创始人王宗岳的拳论。其中一篇以“太极”立论的文章,令杨露禅、武禹襄最为痴迷。相互研习中,他们将原本“太极”之“拳论”,渐呼为“太极拳”之“论”,“太极拳”之名始露端倪。后来,杨露禅赴北京教拳,名震京师,“太极拳”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名称开始广为流传。
最终,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畬在手订的《太极拳谱》(俗称“老三本”)中,正式确立“太极拳”之名,并系统记载了拳理与五行、八卦、阴阳等哲学思想的关联。
就这样,太极拳一步步完成了从武技到“哲拳”的升华。而这,也是河北对太极拳的重要贡献。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辩证理念,强调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拳术动作的设计上,也渗透到练习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
民国时期,杨澄甫、郝月如、吴鉴泉、孙禄堂等太极拳传人一面将中国传统哲学精髓系统注入太极拳理,一面通过理论进一步弱化其暴力色彩,强化修身功能。持续的知识注入和理论提升,使太极拳从深奥的武学技艺逐渐演变为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运动体系,为进行大众化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之拳术,派别繁多,但大都只有拳法而缺少拳论。”卢建辉表示,但太极拳这门“大器晚成”的拳种,不仅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还形成了独特的“拳哲一体”体系,创造了武术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它既是武术演进的必然产物,更是中华文明多重智慧共同滋养的硕果。
文脉绵延,武韵悠长。
每一个招式都在展示阴阳相生的至理,每一次演绎都在诠释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极拳,这部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活态典籍,正以文化使者之姿,让古老的东方智慧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芒。(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刘剑英 吕若汐)

近日拍摄的杨露禅故居。 胡高雷摄
相 关
永年:一城太极,拳承古今
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史上,邯郸永年的重要地位无可取代。这里不仅是杨氏与武氏两大太极拳原生流派的发源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传承影响,成为当之无愧的“太极拳圣地”。
永年的太极拳文化辐射极为深远,直接影响着后世众多流派的形成。民间素有“太极拳五分天下,广府生其四”之说,意指杨、武、吴、孙四大流派均与永年渊源深厚。而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八大太极拳流派中,永年直接关联杨、武、吴、孙、李、王其和六派。
具体传承谱系为,杨氏太极拳派生出吴氏、李氏,武氏太极拳衍生出孙氏,而杨武太极拳又孕育了王其和太极拳,这一脉络已得到国际武联学术委员会的权威认证。
杨露禅与武禹襄作为永年太极拳的两大宗师,虽风格各异,却共同推动了太极拳的革新与发展。杨氏太极拳舒展柔和、架势宽大,以绵长劲力见长;武氏太极拳则紧凑精巧,注重内劲与理法研究。两位宗师的拳法套路虽有所区别,但都遵循着相同的创新路径:在深研陈氏拳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原有动作,将自己编创的套路定型,不仅推动了太极拳技法体系的完善,更促使其理论体系达到新的高度,推动太极拳不断走向成熟。
永年对太极拳的贡献不仅在于流派的创立,还在于广泛传播。杨露禅祖孙三代进京开馆授拳,打破太极拳家传、秘传的局限,推动太极拳走向社会化传承。如今,杨氏太极拳已传播至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普及最广的流派。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编订的24式、48式简化太极拳,更成为国际通用的教材。
此外,永年还走出了杨班侯、杨澄甫、李亦畬、郝为真等承前启后的宗师,并诞生了“老三本”和杨家老拳谱《三十二目》等经典拳论,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石。
从流派创立到理论完善,从民间传承到全球推广,永年不仅见证了太极拳的辉煌历史,更持续推动着这一中华瑰宝的创新发展。
2008年、2014年、2021年,邯郸永年凭借太极拳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联合向邯郸市和永年县(今永年区)颁发了“太极拳圣地”牌匾,充分肯定了邯郸在太极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贡献。(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