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城观察丨张北拧紧农业“水龙头” 果蔬“解渴”有高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1:21:00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佳琦

七月的坝上,骄阳似火,张家口市张北县郝家营乡的设施农业园区里,数千座现代化农业大棚如银色的波浪整齐排开。眼下正是这里蔬菜的产销旺季,很难想象,如今全国闻名的“坝上蔬菜”种植曾与地下水超采展开“拉锯战”,当地蔬菜产业发展一度面临水资源匮乏难题。

然而,最新的一组监测数据晒出了当地一份亮眼的节水“成绩单”:今年5月,张家口市坝上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1.94米,居全省排名第一,其中,农业拧紧“水龙头”,成为节水增效的重要一环。近日,记者走进当地农业园区,探访昔日饱受“农水矛盾”煎熬的土地,如何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航拍张北县郝家营乡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王殿君 摄

农田灌溉“瘦身” 因地制宜增效

“眼前的这片园区,以前都是郝家营乡三义美村的农田,长期以来村民习惯种植白菜、土豆、莜麦等传统作物,全靠机井抽取地下水浇灌,眼看着水位一年年往下掉。”张家口市张北县三义美村党支部书记阎彪指着眼前绵延起伏的大棚对记者说。

据了解,张北县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年均降水仅383.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792毫米。作为农业大县,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80%左右。在坝上发展蔬菜产业,一度意味着与地下水资源“拔河”,超采阴影挥之不去。

“前些年,一到种菜高峰期,村里的井就打不上水了。“阎彪回忆。

张北县郝家营乡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内的大棚。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破解困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水浇地面积,给需要灌溉的农田“瘦身”。

2022年,郝家营乡争取到了省里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项目,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规划建设了郝家营乡设施农业园区。

“园区规划之初,我们就是以实施高效节水农业为突破点,打造坝上蔬菜高效节水新模式。”张北县郝家营乡党委书记庞建民介绍,园区通过整合零碎地块、田间路、旧水渠等,神奇地“挤”出了1628亩土地,取而代之的是1249座现代化大棚,压减水浇地面积1600亩,机井数量也从175眼减少至45眼,用水量减少69%。

灌溉面积减少,用水量降低,可老百姓的钱包却越来越“鼓”。

阎彪(右)与农户查看西瓜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我们摒弃了过去粗放式种菜方式,因地制宜选择效益更好的作物,加上精细化管理,收入自然就更多了。”阎彪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在河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园区用麒麟西瓜、冰菜、茼蒿等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取代了传统的大白菜、生菜等叶菜,生产需水量大大减少。

大棚设施如同为蔬菜撑起了“保护伞”,不仅有效抵御了张北多变气候的侵袭,延长了作物生长期,更实现了果蔬错季上市,因而“身价倍增”。

庞建民介绍园区规划。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以前白菜几毛钱一斤,现在我们的品牌麒麟瓜,旺季能卖到近4块钱一斤,农户收入翻了好几番!”阎彪兴奋地说,园区还精准瞄准北京市场,打造“3小时蔬果供应圈”,让新鲜优质的坝上果蔬,源源不断奔向京津餐桌。

巧用滴灌技术 雨水回收成“金”

走进一座茼蒿大棚,刚刚定植的嫩苗生机勃勃。在苗垄间,均匀铺设着黑色粗细一致的管道,如同精密的“毛细血管”网络。“瞧这些‘脉管’能把水和养分精准‘喂’到每株作物的根部,减少了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阎彪形象地比喻,以前浇水看天气,现在种地靠科技,水肥一体化让蔬菜“吃饱喝足”。

茼蒿大棚内应用了膜下滴灌技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据了解,园区采用水肥区块划分的理念和管理模式,配置1个智能水肥中心和11个水肥站,全部采用滴灌方式灌溉。每个水肥站如同一个“片区指挥官”,可以精准调控100至150座大棚的水肥供给。

阎彪自豪地说:“膜下滴灌让大水漫灌彻底成了‘老黄历’,现在用水量缩减30%,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60%,土地面源污染减少30%。”

园区的节水“法宝”不止于此。走到园区的东北角,一个大水池吸引了记者注意。“通过这个6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实现了园区规模化雨水收集和利用,宝贵的雨水‘反哺’农田,蓄水池让雨水‘积水成金’。”阎彪说。

阎彪介绍园区内的蓄水池。王殿君 摄

原来,园区采用塑料大棚生产区排水与雨水收集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每个塑料大棚周边设置毛渠,与支渠和主渠形成“三级”雨水排水系统,集水池均设计在水肥站旁边,雨水通过过滤系统后进入灌溉系统供作物灌溉使用,实现了园区规模化雨水收集和利用。

水肥精准“投喂” 全凭“智慧大脑”

在园区的水肥站内,负责人何泽平轻点屏幕,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乃至室外气象,瞬间跃然“屏”上,尽在掌握。

何泽平在智能水肥设备上操作。王殿君 摄

“我们引入了5G物联网技术,给大棚装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脑’。”何泽平说,园区创新设计了信息采集物联网系统、环境控制、水肥自动灌溉系统,通过将光、温、湿、土壤水分等各种传感器与智能农业设备相连接,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5G技术和“大数据”引入园区,变传统的“凭经验”生产为数字化生产模式。这套“环境哨兵”系统,通过灌溉模型生成智能化方案,实现水分、肥料的自动化精准“投喂”,全面提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水平。

农户在瓜棚内工作。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郝家营设施蔬菜种植现代农业园区开创了坝上设施农业数字化先河,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庞建民骄傲地说,园区被科学规划为“四区三中心”——工厂化育苗区、小型西瓜绿色生产区、叶菜绿色生产区、果菜绿色生产区,如同四大高效运转的“绿色车间”;数据控制中心、智能水肥中心、包装仓储中心,构成了强大的园区“智慧CPU”。

数字赋能是起点,产业链延伸是方向,郝家营乡的目光投向更远方,“有机”成为关键词。“我们正积极洽谈国内有机蔬菜龙头企业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打造张家口市首个万亩以上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让传统种植‘脱胎换骨’,大幅提升蔬菜‘身价’。”庞建民信心满满地描绘着未来蓝图。


郝家营乡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拧紧“水龙头”,做好“水文章”。近年来,张北县紧盯坝上冷凉地区蔬菜高质量发展,除重点打造郝家营现代农业产业园外,还在1个省级、2个市级园区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县级园区,小二台马铃薯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公会特色西瓜产业园区、绿健草腐菌产业园区、大囫囵草莓种苗繁育现代农业园区等四个坝上地区最大的特色种植园的竞争力持续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张北特色的绿色、优质、高效、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