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豪放与细腻并蓄的唐代诗人,其《寒食野望吟》把我们带入了清明时节扫墓的苍凉之中。诗中每一物都染上了忧伤的色彩,纸钱随风飞扬,春草染绿古冢间,而背诵此诗,不由自主地想问:是谁在这节气中悲痛欲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扫墓的哀伤场面,以强烈的对比手法,让人对那片旷野落寞不胜生出深深的思索。

【二】《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一句启香阁中浓墨重彩的揭幕,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日离愁的凄美。雁信难寄,归梦渺茫,这不仅仅是一位天子对兄弟的牵挂,更是他心中对理想中和谐美满世界的渴望。如落梅花般的叙述,朦胧地描绘了词人的离别之痛,以至读来,心如刀割,乍暖还寒。

【三】《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则以寒露湿桂花、鸦栖庭树的宁静开篇,悄然透出寂寞与幽远。月明星稀的夜晚,众人皆望月而思亲,惟独诗人最能捕捉那份秋意,和难以言说的孤寂。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如潮水般的思乡之情席卷而至,让人不禁想问:多少游子在此刻仰望明月,又有多少家庭在此时思念游子?

【四】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则描绘了一幅江南旖旎的图画,却夹带着游子的无限哀怨。江南美,然而美不胜收的景色在漂泊中反增游子的悲凉。诗语之中透着细腻和辛酸,“不独明朝为子推”,这句诗不但讲述了作者的个人愁绪,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角,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五】《秋风引》 --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再来聊聊刘禹锡的《秋风引》。短短四句,将深秋的萧瑟描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雅致,在于将自身的羁旅悲怆巧妙地与自然景物——秋风和雁群——融为一体。 "孤客最先闻",刘禹锡以这样的细腻笔触写下了身为放逐者的感受,愈发凸显了他深藏的思乡忧愁。

【六】《黄鹤楼闻笛》 --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提起李白,人们自会想到仗剑天涯的逍遥,然而《黄鹤楼闻笛》却是他以一种更为凝重、沉郁的笔调,讲述了自身流放的哀愁。在黄鹤楼高远的楼台上,笛声飘渺之中,李白如何不让人思家?“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最后一句,如烟花般绚烂而又迅速地凋零,象征着对故乡的遥远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诗中刻画出的那份苍凉与牵绊,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清晰可见。

【七】《长安春望》 --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的《长安春望》中带我们走进了另一重天地,这里既有对春日景致的描绘,更有深深的流放之苦。诗人目送东风,思绪如其袅袅而起的炊烟一般,远远弥散,目光所及之处,是心底最柔软的怀念。他问,“春生江上几人还?”无声中包含了无限的凄凉,仿佛春日的欣欣向荣都不及一别两宽的无奈与焦虑。这首诗涉及的是人生遭逢的不幸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散发着淡淡的忧愁。

【八】《寒食》 --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的《寒食》虽短,却字字凝重,洋溢着对社会底层苦难的深深同情。诗中江南花开的美丽景色与诗人身在异乡的悲凄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何况是在特定的寒食节这样充满哀思的日子里。“贫居往往无烟火”,这样的描写,使得节日的忧愁愈加浓重,也凸显了诗人深切的家国情怀和民生关怀。

【九】《乡思》 --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的《乡思》,以悲凉开场,绘出了无尽的天际与深切的乡愁。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把思乡的情绪化作言语,更在于诗人深情的牵绊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在渺无音讯的山水间,作者用温婉却又力透纸背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离愁别绪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力量。

【十】《端居》 --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最后来到李商隐的《端居》,在这首绝句中,李商隐细腻地描绘了一幅独自面对素秋、冷雨的情景,深刻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青苔、红树、寥落的雨、孤单的月,这些元素构建出一种无可言说的寂寞与凄清,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愁。 这是一首用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佳作,把环境与心情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哀艳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