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体检发现胆囊结石,但我不痛不痒需要治疗吗?”这是普外科门诊最常听到的问话。胆囊结石就像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不爆炸没事,一旦爆炸就会让人痛不欲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胆囊结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哪些人更容易中招?有了结石后又该如何应对?
一、胆囊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胆囊结石,顾名思义,就是胆囊里形成的石头。想象一下胆囊就像一个储存胆汁的小袋子,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帮助消化脂肪的重要液体。可一旦胆汁里的胆固醇、胆红素比例失衡就可能形成结晶,这些结晶逐渐聚集增大,最终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胆囊结石。这些结石有的小如沙粒,有的大如高尔夫球。有些人可能只有一颗结石,而有些人胆囊里则装满了数十甚至上百颗小石头,就像一个小型“石子收藏家”。
二、谁更容易得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高发人群可以用“5F”形容:
1.Female:女性。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3倍,与雌激素会增加胆固醇分泌有关
2.Forty:年龄大于40岁。40岁的人逐渐衰老,胆囊收缩功能会减弱,胆汁更容易淤积形成结石
3.Fat:肥胖。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形成结石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4.Fertile:多产。多次怀孕的女性,孕期激素变化会使胆汁成分改变,加上子宫增大压迫胆道,容易导致胆汁淤积。
5.Family:家族史。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胆结石,遗传因素也会起作用。

三、胆囊结石的症状
大部分人身得了胆囊结石后身体没有任何人异常,体检时才会发现。但当结石堵塞胆囊管时,就会引发典型的胆绞痛——右上腹或中上腹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肩背部,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持续时间从半小时到数小时不等。
除了疼,胆囊结石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囊炎,表现为持续腹痛、发热、黄疸等。当结石掉入胆管后还可引发胆管炎,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出现持续疼痛、发烧,甚至胆囊穿孔,死亡率高达5%-10%。
四、胆囊结石治疗的选择依据
发现胆囊结石后,患者最纠结的问题莫过于:到底要不要做手术切除胆囊?这个决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果平时没疼过,胆囊功能也正常可以先观察。但要记住 “三不原则”:不暴饮暴食、不熬夜、不突然节食减肥。每年做次B超看看石头有没有长大、变多。但如果出现胆绞痛反复发作,疼起来满地打滚;石头超过2厘米或塞满了整个胆囊;已经引发过胆囊炎、胰腺炎;胆囊壁变厚、钙化,功能基本丧失的话,别犹豫,立马做手术。
五、术后饮食饮食注意事项
术后初期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2周。术后1个月内避免高脂肪食物,因为没有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一次性摄入过多脂肪可能导致腹泻。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患者可以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建议终身保持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胆囊结石就像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无症状时可以和平共处,一旦发作就可能带来大麻烦。如果确诊胆囊结石建议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作者:宋文浩
来源: 宣武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