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天,抗日战争的局势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南京、济南相继沦陷后,日寇的野心愈发膨胀,他们急切地想要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
彼时,日军妄图夹击徐州,打通津浦线,进而连接南北战场,夺取郑州、武汉等战略要地。而台儿庄作为徐州的重要门户,附近运河、铁路等交通线纵横交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一旦台儿庄沦陷,南北交通线打通,中国抗日战争无疑将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爆发。一时间,炮火纷飞,硝烟蔽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台儿庄发起疯狂进攻。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他们气焰嚣张,步步紧逼。本以为台儿庄这座小城会轻易落入囊中,侵略的步伐也将更加顺畅,然而,日军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华儿女岂会轻易向侵略者屈服!
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中国军队迅速集结,总兵力达29万人。这些部队大多来自被当时的政府看不起的“杂牌”,他们有的是川军,有的是西北军,五湖四海、背景不同,但都怀揣着炽热的爱国之心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他们清楚地知道,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这一战,关乎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全力以赴,以生命捍卫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土不沃血”,便是对当时战况最真实的写照。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城内中国守军与日寇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巷战。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下达了“誓死抵抗日军,我们要用血肉来填敌人的炮火”的死命令。第31师师长池峰城果断炸断运河浮桥,切断退路,组织敢死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台儿庄内几乎每一座房屋都经历了反复争夺,常常是白天被日军占领,守军在夜间拼死夺回;白天日军再度占领,守军夜间又发起反击。中国守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始终坚守阵地,没有让日军前进一步。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团结与勇气。不分党派、不分你我,为了抗击日军侵略的共同目标紧密团结在一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敌后积极策应正面抗战,通过灵活的游击战牵制敌军,有力地减轻了台儿庄正面战场的压力。台儿庄战役前,战斗在敌人心脏地带的中共地下党员冒着死亡的危险,设法获取了一份关于日军精锐机械化师团的详细情报,并转交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力条件。
前方战士在浴血奋战,后方百姓也全力支援。他们为军队送水送饭,冒着生命危险运送伤员,甚至许多百姓拿起农具,投身到战斗中。这种全民皆兵、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成为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坚实保障。

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全面反攻。经过数日浴血奋战,日军遭受重创。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但与此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当时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前,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屡屡得逞,中国军队接连失利,国内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而台儿庄的胜利,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使“抗战必胜”的信念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决心抵御日军的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

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台儿庄石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见证了亿万国人将民族存亡置于首位,为击败不可一世的日军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努力。
习主席强调,“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团结,是镌刻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强大基因,更是推动我们跨越重重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回溯往昔,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面对狂妄的日本侵略者,中华儿女全民动员,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捍卫了民族尊严。
放眼当下,团结的力量依然熠熠生辉。只要全体中华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也绝不畏惧任何外部打压。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行稳致远。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