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组昨天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监督工作计划,将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条例》为生态涵养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更好壮大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本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
健康河湖比例达85%以上
近年来,《条例》落实情况如何?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本底持续夯实,生态品质不断提升。健康河湖比例达到85%以上。建成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实地记录生态系统群系136种、物种6895种,2024年北京市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品质也在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280万亩,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生态涵养区(5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下降11.6%。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国家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城市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动态消除。通过持续开展见缝插绿、留白增绿。
支持发展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本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巩固提升生态涵养品质,加快落地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鼓励发展生态产权交易、绿色金融等业态,拓宽生态资源变现渠道。同时,继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统筹保护与发展,兼顾强区和富民,讲好山区特色故事,支持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产业。强化重点功能区引领,推动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动重点功能区适宜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发展质效。推进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
检查促进绿色发展相关措施情况
按照本次执法检查的工作方案,将重点检查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情况。包括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确权登记,依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矿山修复和水生态空间修复等情况。
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相关措施情况。包括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的发展政策,推动适宜的活动、项目、企业总部在生态涵养区落地,发展特色农业,提高林下经济效益,因地制宜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情况。据介绍,计划于今年9月下旬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