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家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曲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实践教学团队严格遵循党中央的指示,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校训为行动指南,不断探索和改革地理教育的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师德,兼具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卓越地理教师。这支由名师组成的地理教育实践团队,不仅在教学改革中屡获突破,也在地理师范生培养领域树立了典范,成为推动地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曲师力量”。

育才初心:以“四实人才”回应时代之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高质量、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等教育因此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曲阜师范大学地理实践教学团队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育“理论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创新求实”的“四实人才”。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该团队全面构建起卓越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理论厚实,夯实科学基础”。理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团队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策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课堂模式。借助“核心课程+”课程体系,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前沿动态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技能扎实,锤炼过硬本领”。对于地理师范生而言,提升学科专业能力是学习之本,掌握教学技能则是必然要求。“作风朴实,涵养优良品格”。团队始终铭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环节,培养具备高尚师德、深厚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丰富传统文化底蕴及宽广国际视野的优秀中学地理师资。“创新求实,激发创造活力”。在“四实”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求实”是团队期望学生具备的更高层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团队不断激励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开展创新性研究,并通过设立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科交叉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探索精神。近年来,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国教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学能手、省市教研员、中学校长等,成为中学教育机构领域教学、研究、管理的中坚力量。
实践育人:从课堂到田野的“知行合一”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其魅力不仅体现在书本中的趣味,更在于对脚下土地和远方风景的探索——地理教育离不开“行走的力量”。为了让地理教育焕发活力,让学生在“行走”中拓展知识、提升技能,团队成员将引导学生通过野外实习、教育实习、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切实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师范类专业,团队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尤为注重教学技能的实战化训练。通过组织教育实习、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是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一步。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不仅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逐步积累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团队在教育实习模式上进行了实践创新,涵盖了学校驻地集中实习、外地集中实习、实习支教和“名师带徒”四种实习方式。实习学校包括济宁一中、日照一中等40余家省内外中学名校、特色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采用了“名师带徒”实习模式,遴选了多位优秀中学地理教师担任外聘指导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这一模式不仅强化了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也为探索中学地理卓越教师培养路径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此外,团队高度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创办了“地理教学名师训练营”进行专项教学技能训练。该训练营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授课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旨在提升教学素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训练营是团队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项目,团队负责人吴军老师自始至终身先士卒,团队成员周维国、李剑、刘庆果、谭丽荣、赵林、孙丕苓、张学波、刘志刚、吕宜平等老师都会全程参与,尽心尽责,用心陪伴,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谭丽荣老师在开营时曾表示:“一定会尽心尽责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作指导,共创佳绩”。这不仅是对谭老师个人的承诺,也是团队每一位老师的指导准则。训练营的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备课、听课、评课、练课等活动日复一日地进行。即使遇到特殊情况导致比赛延期,训练营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即便与五一、端午、寒暑假等假期冲突,教师们依然坚守岗位,与学生并肩作战。白天完成学院教学科研任务后,教师们便迅速赶到训练营,与学生一同搜集材料、设计教学活动、修改详案。在竞赛前夕,师生通宵达旦地修改课件和教学设计已成为常态。然而,每当看到学生在指导后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们的疲惫便瞬间消散。
面对高强度的训练、教师的严格要求,以及考研、实习等多重压力,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负担重、状态起伏不定、信心不足的情况。每当遇到此类问题,团队教师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关怀,通过谈心聊天、准备水果零食,或是组织聚餐等方式,缓解学生压力,并借此深入了解他们,建立更深厚的师生情谊。所有的付出终将迎来回报。近年来,团队指导的学生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山东省高校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山东省地理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一等奖等奖项100余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肯定,更是对专业教育质量的有力印证。每一份奖项背后,都凝聚着师生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彰显了团队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正如周维国老师常言:“每一位同学都是一块璞玉,需要自己和指导教师共同精心雕琢,‘精雕细琢终成器,一片丹心在玉中’。”
教学改革:以“十项行动”锻造“金课”高地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课程建设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策略。针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团队以“教学提质十项行动”为指引,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打造“金课”高地。通过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具体而言,“十项行动”涵盖方案引领教学、实践深化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思政升华教学、团队聚力教学、数字赋能教学、合作拓展教学、文化滋养教学、环境护佑教学。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推进策略,成功打造了一系列课程“金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地实现了从“科研反哺教学”到“数字赋能课堂”,从“课程思政建设”到“国际视野拓展”的系统性教学模式重构,将学科前沿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课程,有效连接课堂与社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入学习和实践。
展望未来,团队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吴军教授表示,团队将继续秉承教育家精神,探索学科育人的新路径,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卓越地理教师,为地理教育事业贡献更多“曲师答卷”。(苏占兵 吴军 周维国 刘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