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手术台到生产线,光谷这家企业让医生创意变产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5:10:00    

在光谷的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绿新”),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协作打破了传统科研的边界。

“这里形状上需要更加圆润,要保证良好的密封性,材料选择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电极长期植入后引发炎症反应。”中南医院耳鼻喉科陈雄教授与研发工程师讨论电极表面涂层工艺、涂层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图/长江日报

奥绿新公共事务中心总经理、湖北省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朱湘涛对九派新闻表示,奥绿新构建的“临床需求洞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共享智造”全链条体系,已形成独特的医工融合闭环。

“我们与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300余位顶级临床专家建立深度合作,近400人的跨学科团队无缝协作、全链条服务,形成医工融合创新生态。”其表示,概念验证中心将医生的临床需求转化为设计方案,并利用3D打印、多轴加工中心等设备制作样机。

据其介绍,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心肌旋切技术从创意到样机仅用1年,远快于传统研发周期。随后,中试熟化中心整合材料、机械、检测等多部门资源,攻克如人工血管的镍钛合金成型等“卡脖子”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并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最后,共享智造中心拥有2万平方米GMP洁净车间,通过共享生产线分摊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已助力70余款产品上市,与自建工厂相比,成本大幅下降。

奥绿新搭建的一站式医工融合孵化平台,正在重塑医疗器械产业生态。

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概念验证-动物实验-临床注册”并行机制,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传统8-10年的研发周期压缩至4-5年;降低创新门槛,针对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零投入”孵化模式,已吸引50余家创新企业落户光谷;突破技术壁垒,在人工血管领域,攻克聚酯纤维等材料编织工艺难题,使国产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奥绿新自主研发的人工血管等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朱湘涛说,在人工血管等高端器械领域,团队经历了“材料-工艺-临床”三重考验。

材料突破上,针对人工血管严重依赖进口材料,自主研发了纳米级涂层技术,使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提升3倍,同时将成本降低60%。目前该材料已通过NMPA认证,并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核心供应商。

工艺创新上,开发了国内首条全自动化编织产线,确保人工血管稳定、合适的微结构和孔隙率,较传统手工工艺效率提升10倍。目前已建立从原料筛选、纺丝成型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精细化生产体系。

临床验证上,奥绿新人工血管具备卓越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体免疫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通过特殊工艺处理,确保产品具有出色的抗形变能力、合适的支撑性以及良好的耐用性。经验证远期通畅率显著优于进口产品,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50%,极大提升了临床可及性。

4位院士领衔专家组,国家级医工融合项目落户光谷。项目通过“政府引导、院士领衔、企业主导、临床驱动”的运营模式,构建了医工融合的创新生态。

朱湘涛对此表示,院士领衔的跨学科专家智库,临床+工程技术的双PI团队,项目公司武汉沉睡医疗科技与光谷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签约,依托后者提供的研发设计、注册检验、临床研究等“全链”服务,加速产品上市。

“这一模式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可复制样本,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布局与金融工具创新,推动更多“中国智造”走向全球。”他说。

九派新闻记者 李曾卓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