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上市热度持续升温。
4月6日晚,高新技术企业兆威机电(003021.SZ)公告,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4月3日,功能饮料龙头企业东鹏饮料(605499.SH)也公告称,已向港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
拉长时间线看,3月至今,包括东鹏饮料、三一重工(600031.SH)、中伟股份(300919.SZ)、蓝思科技(300433.SZ)、赛力斯(601127.SH)、宇信科技(300674.SZ)、南山铝业(600219.SH)、剑桥科技(603083.SH)、三只松鼠(300783.SZ)、纳芯微(688052.SH)、江波龙(301308.SZ)、广和通(300638.SZ)、紫光股份(000938.SZ)在内的1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赴港上市进展情况或已分拆子公司在港上市。截至目前,港股市场已有超150只“A+H”股,其中不乏比亚迪、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高市值的重量级“选手”。

这些企业集中在哪些行业?具备什么样的特点?第一财经记者进行了初步梳理。
新入局者集中在硬科技领域
“A+H”上市潮来袭,哪些行业是“弄潮儿”?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近期“A+H”上市企业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消费三类热门领域。
其中最吸引市场目光的当数新能源领域。例如,全球锂电龙头宁德时代正积极筹备赴港上市事宜,并于3月25日取得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据悉,该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2.2亿股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有望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规模较大的IPO之一。
除宁德时代外,晶澳科技、中伟股份、赛力斯等多家新能源产业链中的A股上市公司也在今年陆续“官宣”,加入赴港上市大军。
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们也积极布局“A+H”上市。例如,3月27日,纳芯微宣布,公司计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联交所主板上市。该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在模拟芯片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并于2022年成功上市。3月21日,同为半导体企业的江波龙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
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三一重工也在4月初宣布,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该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的议案。
此外,消费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也热衷赴港上市。记者注意到,仅最近一个月,三只松鼠、赤峰黄金、东鹏饮料等多只A股热门消费股龙头纷纷筹划或落地赴港上市计划。
“总体来看,这三个领域赴港上市的多为行业龙头。”一名港股资深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些领域都是目前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领域,前景广阔、资金需求大,“A+H”上市能够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此外,赴港上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加速企业出海拓展市场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为吸引硬科技企业,港交所正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上市壁垒。例如,2024年8月23日,香港证监会联合香港联交所宣布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2024年10月,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也为超100亿元市值的A股公司开辟快速通道,符合资格的A股上市公司可以享受“一轮问询+30天审批”的极速通道。
“A+H”上市仍存在挑战
“A+H”阵营持续扩容,上市的方式也正日趋多样化。
据了解,“A+H”上市进程中,企业可选择“先A后H”“先H后A”“A+H同步”三种模式。“先A后H”常见,企业先在A股上市,再选择赴港上市,如美的集团、顺丰控股、赤峰黄金等公司均采用此类模式;“先H后A”较少;“A+H同步”对企业实力和筹备要求较高,此前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工商银行、中信银行。
也有企业选择分拆赴港上市。例如,今年1月,歌尔股份吹响“A拆H”号角,其子公司歌尔微电子向港交所递表。今年3月25日,诺力股份公告称,拟分拆控股子公司中鼎智能(无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港交所上市。同日,南山铝业的控股子公司南山铝业国际在港交所主板挂牌并上市交易。
不过,赴港上市并非易事。企业需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估值水平差异、公司治理结构差异,以及两地市场监管体系的不同要求。
一方面,A股与港股市场估值逻辑存在差异,A股市盈率相对较高,而港股近年的市盈率普遍较低,易形成两地“剪刀差”,企业需要平衡两地股价的表现。
另一方面,两地监管要求存在差异,如果企业披露信息要符合两地监管要求,那运营成本势必会持续上升。“港股市场作为国际化资本平台,通常需要承担较高的合规成本,例如国际审计、法律顾问等费用,上市运营成本整体是高于A股的。因此一般只有规模较大的公司才会选择这条路径。”一名在港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
展望未来,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蓝志康认为,受益于“A+H”上市模式持续升温、中国港股市场估值和流动性的改善等,预计2025年中国港股市场有大约8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1300至1500亿港元。
(实习生蒋习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