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魏冯
4月4日,清明,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清明来临之际,由省卫生健康委指导,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多家单位推出“熊猫话节气”健康传播计划。首期邀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马界等中医专家谈清明时节的养生。
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此时天气多变,乍暖还寒,雨润风潮,昼夜温差大,湿气渐重,各种病原体传播呈增加态势。在这个节气里该如何养生?专家表示,起居生活需防“三病”,强“三养”。所谓防“三病”,就是防春瘟、防哮喘、防慢病。强“三养”,就是注意饮食、运动、情志这三方面的养生方式。
防春瘟:春瘟是指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麻疹、痄腮、风疹等。春瘟具有发病突然、热象偏盛、容易伤阴、流传极快的特点。预防春瘟需注意居室通风,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室内最好使用加湿器,或在卧室里放盆水。多吃水果、多喝水,少吃煎炒油炸等热性食物,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防哮喘: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过敏性哮喘的高发期。对花粉及植物过敏者尽量不要去公园或植物园,如一定要外出,也应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最好戴上口罩。出行时应选择好时间,一般来说,中午和下午是空气中花粉飘散浓度较高的时间,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另外,预防呼吸道感染也是预防哮喘的重要环节。因此,清明时节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防慢病:这个时节,气温忽高忽低,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也随之旺盛,但气候变化异常,春寒与春暖交替出现,是一些慢性疾病的高发期。专家提醒尤其要预防心脑血管、呼吸道、消化系统及精神四个方面的疾病。
饮食上要慎食“发物”
“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通常情况下,适量食用“发物”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引起不适,但清明时人体阳气多动,向外疏发,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稍有不当,就会导致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疾病。在这个季节,支气管哮喘、皮肤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如再吃了不当的“发物”,就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加重。清明时体内肝气特别旺盛,会影响脾的功能,还可使人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应慎食的“发物”包括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鸡肉、猪头肉、鹅肉、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畜类。
同时,清明也是养肝的好时机,应多食枸杞子、大枣、豆制品、动物血、银耳等对肝脏有益的食物,滋补肝之不足或预防肝脏功能下降。但也不可对肝脏过于进补,以养肝柔肝为主,兼顾健脾养胃。
练八段锦可提高身体免疫力
清明时除了选择到户外散步、登山等运动,还可练习八段锦来调节精气神。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由八种动作组成,每种动作称为一“段”。每种动作都要反复多次,并配合气息调理(如舌抵上颚、意守丹田)。其动作一般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锻炼。练习八段锦可以缓解疲劳,放松身心,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通过激发身体潜能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焦虑症及失眠等慢性病。在八段锦的练习中,可选择一到两段单独练习,也可以全套一气呵成。如清明时节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荐“调理脾胃须单举”式,经常练习对脾胃有保健作用。肩颈关节僵硬、气机不畅的人群可以选择“两手托天理三焦”式来练习。
同时,还需注意情志养生。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此时如果不注重调理情志,而使七情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升发,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因此,人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尽量使心情舒畅,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宽善待人,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