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青年科技人才的话题受到高度关注。多场论坛围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吸引及创新发展话题展开探讨,全方位为青年科技人才赋能,助力科技创新。
北京青年人才密度高
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AI100青年先锋”首批发布了青年先锋全国共65人,其中北京33人、上海10人、香港6人、杭州4人、深圳4人、其他省市8人。北京占比超过半数,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青年创新人才汇集,人才密度极高。
据悉,在产研分布上,北京青年先锋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智源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新型研究机构24人,月之暗面、加速进化等产业界9人。在研究方向上,北京青年先锋围绕芯片、算法、应用等全领域开展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研究多模态、世界模型、端侧模型、AI for Science、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全领域、全产业链创新。
北京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与开放的创新环境,吸引众多海外青年科学家回国从事科学研究与创业,汇聚效应明显。北京已是全国人工智能青年人才最多、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地区。
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以“科技创新·青年担当”为主题,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激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北京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游钧表示,北京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最强引擎,为青年科技人才在京发展提供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识才范围不断扩大、爱才名片不断擦亮、助才措施不断完善。未来,北京将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在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上用心用力,不断培育青年科研中坚力量,着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桥梁。同时,持续强化科技奖励效能,增加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授奖指标,对卓越成果与杰出人才予以重点表彰,为北京科技创新持续赋能。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兼)龚维幂介绍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和服务青年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构建以本科生“启研”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等为代表的,覆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支持和服务体系,筑牢北京人才竞争优势。
多举措加大引才力度
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则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出了各项政策,推动国际青年交流,促进人才创新发展。
论坛向全球人才发出“聚北京·创未来”邀约,发布“‘职’引未来·北京offer”和北京市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13条措施,加大引才力度、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创新创业、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人才发展生态。
论坛还发布了“在京国际组织外国专家和海外人才服务包”,聚焦“科研学术+事业发展+生活融入”需求,围绕出入境便利化、国际交流、人才引进和融入服务四个方面,推出14项创新举措,为国际人才提供从“落地北京”到“扎根北京”全链条服务,向世界展示“北京欢迎你”,助力国际组织在京发展。
与此同时,《2025全球青年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在会上发布。报告提出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组成,建议从优化创新发展实践载体、建设产业驱动转型载体、完善生态宜居空间载体、强化发展治理协同载体和打造国际青年交流载体出发,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和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