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回暖,蚊虫肆虐的季节提前到来。根据《中国气候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春季平均气温达12.3℃,多地蚊虫活跃期较往年提前。今年,几轮回暖天气轮番接棒,多地蚊虫已提前“上线”。同时,广东、云南等地登革热病例新增,公共卫生警示不断升级,使得驱蚊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
然而,在琳琅满目的驱蚊产品中,消费者却陷入了“驱蚊效果”与“安全焦虑”的两难抉择,尤其是近期部分网红驱蚊手环被曝虚假宣传,更是加剧了大众的选购困扰。
驱蚊成分科学解码,精准选择才安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科学选购是关键。目前市场上的驱蚊产品主要分为喷雾、蚊香、电蚊液、贴片、手环等类别,但实际效果因使用环境和成分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针对驱蚊液类目,消费者在选购时应关注有效成分及浓度,而非盲目追捧网红产品。
不同驱蚊液成分各有特点,消费者需根据需求精准选择。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主要推荐的驱蚊成分包括驱蚊酯、避蚊胺(DEET)和派卡瑞丁(学名羟哌酯)等,其中避蚊胺和派卡瑞丁效果更强。
避蚊胺持续时间和效果都较为稳定,被广泛使用,但过高浓度的产品容易刺激皮肤并可能伴有粘腻感,此外养宠家庭需要慎用。
派卡瑞丁则是新一代的驱蚊成分,有研究表明该成分对皮肤的刺激性更小且对宠物也更加友好,肤感也更加清爽不粘腻。派卡瑞丁对蚊虫有广泛的作用范围,对蚊、蠓、蜱、蝇等都有趋避效果。研究数据表明,派卡瑞丁5%浓度即可起效,10%可提供较长时间防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童使用的最大浓度为10%,因而5%-10%也被称为黄金浓度范围。
行业透视:谨慎甄别,远离“驱蚊陷阱”
驱蚊产品在我国有明确的分类管理,属于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范畴,相关产品需获得“农药登记证”才可在市场流通。消费者需认准产品上的农药登记证号等字眼,必要时可在有关部门的公开网站上进行查询。此外,部分微商渠道存在的“三无产品”或“网红产品”,选购时务必核查产品批号与成分表,确保安全。
智慧防蚊,安全为先
面对驱蚊市场的乱象,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网红爆款”,而是关注成分、安全性及科学认证。驱蚊剂并非浓度越高越好,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驱蚊产品,消费者应牢记三点原则:查双证、看成分、分浓度。科学驱蚊,才能真正做到安全有效,为健康护航。
创立于1963年的澳乐家Aerogard,凭借60余年的蚊虫防控经验,是澳大利亚市场份额第一的驱蚊品牌。在中国市场,其全线产品通过中国农药登记认证,可以达到6小时有效驱蚊,达到A级驱蚊力标准。
这个夏天,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毕竟,与蚊虫的战争,从来都不是“以毒攻毒”的较量,而是一场建立在认知理性之上的智慧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