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民生论谈丨优化灌溉保粮食生产用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09: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目前,全国春灌面积达3.6亿亩,其中,已启动大中型灌区5230处,灌溉2.5亿亩。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受旱区域237处大中型灌区累计供水超1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570万亩,灌溉供水总体有保障。

李海楠

平均降水量、河流来水量双双偏少,构成今年春灌的基本水情。这为检验水利工程关键作用提供了一次躬行实践的机会,力求化灌溉用水不足于无形。

水利部消息显示,截至5月中旬,202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两成,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为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灌溉用水,水利部科学调度水工程,发挥大中型灌区主力军作用,各流域管理机构也强化用水调配。

目前,全国春灌面积达3.6亿亩,其中,已启动大中型灌区5230处,灌溉2.5亿亩。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受旱区域237处大中型灌区累计供水超1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570万亩,灌溉供水总体有保障。

水利乃农业之命脉,粮食生产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与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的水资源形势给粮食生产灌溉用水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水利部与各流域管理机构积极应对,通过科学调度水工程、强化用水调配等举措,为粮食生产灌溉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充分彰显了水利工程在应对水资源动态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保障民生方面的重要价值。

这背后不仅需要对现实水情的精准掌控,更少不了科学有效调配既有水利工程的运筹帷幄。

首先是精准研判,科学调度破解缺水困局。当前,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掌握全国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趋势,为科学调度水工程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的主力军作用,依据不同地区的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以及水源条件,制定精细化灌溉方案,有助于扭转局部出现灌溉用水偏少的局面。

比如,在作物关键生长期,适当增加灌溉水量,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在非关键期,则控制灌溉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这种精准化的调度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旱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是强化调配,构建水资源合理利用格局。现实中,各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调配中无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主动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合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格局。

通过跨流域调水、区域间水量置换等手段,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灌溉用水需求。这对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引调水工程将富水地区的水资源引入受旱地区,既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用水紧张局面,也是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监管的必然要求。

保障粮食生产灌溉用水,其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毕竟,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根本宗旨是保障民生。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水利工程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依靠。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水利工程的及时供水,让其能按时进行灌溉,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避免因旱灾导致的减产甚至绝收。这不仅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强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

当然,对于确保农业生产永续健康而言,未雨绸缪、持续创新,提升水利工程应对能力实属上策。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期存在,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此,水利工程需要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应对水资源动态变化的能力。

一方面,要加大对水利科技的投入,研发更加先进的水资源监测、调度和管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例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供水等综合能力。加大对老旧水利工程的改造升级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水利工程,增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科学优化灌溉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水利工程永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未来,要继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不断创新水资源管理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总 监 制丨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