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察丨取消“坐班制”让湘潭基层干部回归为民本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0:01:00    

万楼街道桃源路社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邓伟 陈志成 湘潭报道

清晨的湘潭市雨湖区万楼街道桃源路社区,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崭新的便民服务台上。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闰萍正耐心地帮一位老人解决燃气欠费问题,这是她今天接待的第五位居民。

“现在不用等群众上门,我们主动去找问题。”杨闰萍笑着说,她手中的民情记录本已经记满了今天走访时发现的各种“小事”:张大爷养老金待遇确认要上门服务,小区缺少休息长椅,防范电信诈骗……

这样忙碌而充实的场景,正是湘潭市推进基层减负赋能后的真实写照。过去,像杨闰萍这样的社区干部,80%的时间都耗在了填表格、做台账、迎检查上,被群众戏称为“表哥表姐”。如今,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让基层工作焕发新生。

桃源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2024年以来,湘潭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2.1万块违规挂牌,将市本级考核事项从65项压缩到1项,考核指标从1433个减为257 个。干部们终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了群众。

走在社区里,墙上密密麻麻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服务清单;干部们的谈话内容从“材料准备得怎么样”变成了“王阿姨的慢性病药送到了没有”。

2024年5月,雨湖区全面取消村社区干部传统“全员坐班”模式,每天工作时间安排1至2名干部在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其他人员开展下组入户、发展生产、协调矛盾等工作,重点走访困难群众、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真正把时间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

桃源路社区每周一早上开碰头会,安排走访下户等工作。

“杨书记,社区食堂什么时候开啊?”“办理银行卡社区会统一组织不?”……走在社区的小巷里,杨闰萍沿路熟络地和居民们聊天,并就社区食堂等相关事宜进行一一解答。

原来,桃源路社区属于老旧小区,所辖居民60岁以上人口有500多人,占据了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几个月前,邓奶奶提出能不能在社区建一个社区食堂,方便老人就餐,我们听后马上征询民意加快落实。”杨闰萍说,社区第一时间积极向相关单位了解政策,并请求上级部门支持。

如今,社区食堂和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装修的扫尾工作,预计今年5月中旬对外营业。“真的是太好了,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8元就能吃两荤两素一汤,非常划算。”社区居民冯姨兴奋地说。

杨闰萍在居民家中了解群众实际困难。

上午的走访结束后,杨闰萍和小伙伴们又赶去参加“全科干部”培训。像她这样的社区干部,正在从“专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大夫”。

2024年,雨湖区开展社区干部全科式培训班、乡镇街道举行社区干部治理员培训等,已累计培训干部4000多人次,实现基层干部全覆盖。与此同时,村社区干部报酬普涨,人身意外险、体检全覆盖等暖心举措,也让基层干部干得有劲头、有奔头。

“现在的干部,脚上有泥、手上有招、眼里有光,帮我们解决大小事情,他们就是我们的依靠,住在这里很温暖很舒服。”桃源路社区居民马莉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场改革的最大成效。从“疲于报表”到“脚下有泥”,湘潭的基层干部们正在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出为民服务的新天地。

记者手记

从“坐班填表”到“下沉服务”,从“被动接招”到“主动破题”,桃源路社区干部的切身变化,折射出湘潭基层减负的深刻变革。

随着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的推进,湘潭逐步建立起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的长效机制。同时全市设立25处基层减负监测点,设置减负“莲”线受理举报,交办督导问题89个,通报典型案例十起,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同时,湘潭市委组织部进一步规范湘潭市村干部轮流值班操作规程,固化村干部轮流值班的成果,明确值班人员和时间,实现周碰头、月小结,做好联系群众工作,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改革中,湘潭用实践给出了基层减负的最佳答案: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让干部更好地尽责;松绑不是放松,而是为了让服务更精准。

当干部们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卸下“无谓负担”,扛起“为民之责”,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在变成最畅达的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