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湖南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丹 彭开成 周晓燕 陈生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等,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在吉首市丹青镇,清明不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更是以歌会友、祈福纳祥的盛会。每到清明,这里的人们都会举行清明歌会,用歌声寄托哀思。

4月4号上午,一年一度的“清明歌会”在丹青镇如期举行,来自吉首、凤凰、泸溪等县市的乡亲及八方游客汇聚于此,插柳追思放歌祭祖。清明河畔,男女老少或头戴柳条,或颈挂柳圈,亦或是用柳条点缀衣襟,在感受清明习俗的同时,尽享美好春色。



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清明歌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璞玉说:“清明歌会主要是在清明节这天,大伙儿一起唱堆堆歌、蓬蓬歌,河两岸的人们唱飞歌,这是几百年来不变的习俗,不仅要追思,还要唱新农村,唱幸福生活,唱祖国富强。”


“清明歌会”是丹青地区盛行的民族盛典,过去,湘西的许多地方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清明歌会除了是大家追思先辈的聚会,也让苗家群众有了与儿时玩伴、亲人好友相见相聚的机会,大家以歌为媒互诉衷肠。除了唱歌之外,还有迎客“拦门仪式”、非遗民俗表演、民族民间手工艺及成果展示等。


“从小跟着爸妈来对歌,现在轮到我们教娃儿唱了!歌会不光是祭祖,更是团圆,外地打工的亲戚朋友也都回来了,比过年还热闹!”丹青镇村民张婷高兴地说。
广西游客朱栩彤感慨:“第一次参加清明歌会,氛围太震撼了!苗歌一响,眼泪差点掉下来,感觉每一句都在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


每到清明时节,十里八乡会聚在清明河畔,插柳对歌,用歌声寄托哀思,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传播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理念。2016年,“清明歌会”入选第四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本文来自【新湖南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