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权威发布|启动六大攻坚行动,助力济宁工程审批“高效办成一件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9:38:00    

1



4月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介绍济宁市工程项目审批服务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郝媛媛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

赵天亮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审批一科科长

闵芮涵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尹福艳 济宁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

党总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局长

孙清华 任城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


1


(会前观看宣传片)

2025年,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紧紧围绕全市“一个万亿、五个倍增战略目标,坚持项目为王、服务为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突出市县一体、系统集成、数据赋能,构建全链条、全流程、全周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质效,助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助推济宁市产业和经济发展。2025年重点实施六大攻坚行动。

一、产业链护航专项行动。围绕“15+36产业矩阵(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三专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护航产业发展。一是制定专属清单,按照“一链一策原则,编制产业链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二是组建专业团队,成立由审批专家、行业顾问组成的“产业链服务专员队伍,建立需求征集、问题转办、跟踪督办工作闭环机制,统筹推进项目诉求解决。三是开设专项通道,围绕全市49个重点项目和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编制定制化保障清单,明确工作措施、责任人员、完成时限和解决方案,同时推出“联合预审”“集成勘验”等特色服务,力争重点项目和产业链项目审批时效再提速。

二、项目审批“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行动。对照“多表合一、一网申请、一次提交、一次办好”目标,以“用户思维”推进改革迭代升级。不断推进市政设施审批“一网通办”,将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接入时限压缩到3个工作日,实现工程规划许可与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同步受理、并联审批”;继续深化开工审批“集成服务”,将施工许可、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等8个事项整合为“开工一件事”;探索推行工业厂房用途变更“一件事”,建立工业厂房用途变更正负面清单,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项目实行“协同受理+并联审查”,激发存量资源活力。

四、改革攻坚揭榜行动。市、县行政审批部门对项目审批领域的“硬骨头”持续攻坚发力,创新推出第三批20项“揭榜挂帅”改革清单,攻难题促创新求突破。在智慧审批上求突破,重点攻关“AI+智慧审批”等创新应用赋能项目建设;在服务集成上求创新,努力打造政园通集成服务平台,实现园区项目“一站式”审批服务;在机制优化上求升级,全面建立“创新培育-实践检验-全市推广”三级推进机制。并不断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检验改革举措的可行性、实用性,通过改革成果复制推广和典型案例打造,形成“一地创新、全市复用”的良好格局。

五、标准化建设优化行动。按照行政许可、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相关要求,不断优化完善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清单,梳理线上线下全流程办事指南,优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服务流程图,制作标准化办理规程,统一审批事项从申报、受理、审批到出证全过程办理流程,着力构建“事项清单+流程图+操作指南”标准化体系,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服务同质。

六、“项目管家”品牌提升行动。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一站式服务保障,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园区、产业链、重点项目审批服务综合专窗和智能终端,着力构建“三维立体”服务体系。依托“项目管家”团队,推动纵向贯通,建立市县乡(园区)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市级统筹、县区主战、园区直通”的服务网络;加强横向协同,继续联合住建、自然资源等8个部门及专营单位,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机制。逐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项目标签化系统,不断提升填报质量,实时掌握省、市、县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趋势变化及手续办理情况等信息,加强全周期管理,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提供“陪伴式”服务。同时,通过“现场问诊”“专题会商”等方式,集中解决项目在审批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助推项目快速审批、顺利开工建设、提早投产达效。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项目单位或具体办理人对审批中的难点堵点是最有发言权的。请问行政审批部门是怎么将改革举措与项目需求更好结合,进而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的?


赵天亮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
审批一科科长

项目审批改革始终将依法合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项目高质量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智能审批”“全周期保障”“跨部门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攻坚突破。比如刚才提到的,我局在省工改办的指导下,连续三年通过“项目需求征集-县区调研谋划-集中交流评选”等环节,选取项目单位反映较多的问题或审批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市县联动集中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先行先试,取得成效后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的“济宁经验”并推广复用。3月25日,我们又启动实施了项目审批领域第3批20项改革举措。

一是数字赋能打造“高速通道”。以“AI+智慧审批”为突破口,推行“智能导办+精准服务”,覆盖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周期场景,构建“线下全景交互+线上智能应答”服务闭环,同时升级电子签章与智能核章功能,探索材料在线验签、电子档案自动归档,努力实现高频事项“秒级响应”,申报材料复用率提升50%,填报量减少30%以上。

二是精准施策破解项目落地难题。升级“开工一件事”改革,整合17项高频审批事项,通过表单合并、流程再造,实现“一表申请、并联出证”,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探索商品房现售“一件事”,将规划核实、消防验收等8个事项并联办理,实现“竣工即现售”,惠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及购房者。深化高效验收“一件事”,探索将规划、消防、人防、档案、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纳入联合验收,推行验收申请、部门联审、现场踏勘任务限时办结、验收意见并联反馈等全流程在线办理。

三是协同创新构建服务新业态。创新“1+2+N”服务模式(1个项目管家+法律顾问和审批专员+N部门联动),每个项目配备专属管家,联动法律顾问、审批专员及多部门协同服务,实现“签约-开工-投产”全流程提速。强化“市县镇园企”一体联动,在产业园区推行“六云”智慧服务,实现“云咨询、云预审、云勘验”,配套“济e查•园满办”系统,实现“园区事不出园”,积极为“一个万亿、五个倍增”注入新动能。


大众网记者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主要承担哪些工作?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



闵芮涵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政策法规科科长

济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共同牵头推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承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工程施工图联合审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建设工程档案验收等事项。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举措:

一是成立工作专班。为更好地服务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成立了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工作专班,采取“保姆式”服务,明确专人,靠上对接市工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审批事项信息共享、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不断加强部门间、部门与企业间协作配合,确保工程审批事项办理通畅。

二是优化办理流程。施工图审查方面,依托数字化多审合一系统,在全程网办的同时,实现消防、人防、水电气暖等施工图纸的并联审查,平均办结时长8.5个工作日,较并联审查实施前缩短了32%。消防审验方面,依托山东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验系统,实现消防业务全流程“一窗受理”和“网上办”“掌上办”。全市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平均办结时长分别为3.06个工作日、3.67个工作日、5.55个工作日,较前期分别缩短了40%、39%和13%。档案验收方面,调整优化手续流程,提前将《建设工程档案一次性告知书》嵌入到工改系统施工许可及联合验收两个阶段,从源头上保障档案归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城建档案查询实现“即约即办”“即来即取”。

三是强化全面帮扶。提前介入服务。制定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实施意见,从土地出让及规划阶段即介入服务,主动对接,帮助企业办理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审批手续。编制问题清单。对质量、消防、档案验收常见问题进行梳理,编制《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常见问题清单》《建设工程消防验收现场评定常见问题汇总》,指导建设单位提前避免问题,降低整改成本。加强技术指导。邀请质量、消防等工程领域专家深入项目现场,对政策法规、工作流程、资料准备、常见问题等给予全方位指导,助力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下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营商环境,以有解思维助力工程建设项目高效率审批、高质量建设,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济宁日报记者


近年来,任城区在创新政务服务保障工业项目落地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及成效?


孙清华

任城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

任城区聚焦工业项目落地全流程,实施三大改革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集成服务破解审批堵点。设立“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专区,整合投资建设全链条52个服务事项,通过多部门“一站式联办机制、“市县一体”跨层级服务,服务保障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4个建设阶段。创新绘制标准化流程图及图文指引,推出高频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场景,建立全流程工业项目管家跟踪服务机制,审批时限平均压缩40%。2024年以来已服务工业项目72个,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至21个工作日。

二、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打造全场景AI政务数字人“诚诚,实现7×24小时智能导办、材料预审等服务,300项高频事项“秒级响应,精准判断工业项目产业政策及技术指标符合性,指导工业项目快速审批。打造“云上政务大厅智能平台,与省政务服务网深度融合,工业项目通过“云帮办”实现审批进度实时跟踪、关键环节远程协同。创新推行“信用容缺+模拟审批模式,诚信企业可提前开展技术审查,实现“拿地即开工,恒旺机械、恒圣石墨、尚龙智能科技城等项目开工周期平均缩短60天。

三、精准施策激活发展动能。抢抓政策窗口期化解工业项目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协议出让土地、补办验收手续等措施,为康泉食品、鲁鑫机械等17家企业释放融资空间超5亿元。深化信用审批改革打造“信易批品牌,创新“用地承诺+事后监管模式,打通工业项目用地手续不全难以确权颁证堵点,企业获得感大幅提升。

下一步,任城区将围绕工业项目重点推进运河经开区“政务微厅试点,构建“精准服务+数字赋能+增值协同”服务体系,实现园区高频事项100%线上可办。探索推行“租赁土地办理建筑许可、“工业厂房变更用途”等创新举措,打造可复制的政务增值服务样板,为全市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贡献力量。通过系统性改革,任城区正加快构建“极简审批、极优服务的新型政务服务生态,持续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


济宁晚报记者


高新区是园区和产业项目集聚区,请问在服务园区和产业项目方面,高新区有哪些创新举措?


尹福艳

济宁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
党总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局长

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锚定全市“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部署要求,聚焦10条标志性产业链,通过提供“一园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等特色政务服务,助力工业经济倍增,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一园一策,以精准服务助推工业经济发展。打造“链长制”服务机制,梳理上中下游产业链条环节,编制十大领域服务事项,对接小松全球智能制造、龙翼航空等38个重点项目,提供多证齐发、施工许可免申即享、联合验收、审批提醒“双推送”等精准服务。升级园区企业服务站,构建“1+5+N”多层级联动服务体系,延伸高频办理事项,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开展“政务服务进园区”活动40余次,实现“园区事 园内办”。

二是一链一策,以增值服务助推产业补链强链。推行“一件事”“一类事”改革增值服务,结合高新区实际创新开展“高效开工一件事”“低空经济产业服务一类事”,推出“开工直通车”“一码通”等增值服务。提升产业链项目数字化管理水平,以产业链视角制定服务清单,推行智慧表单、电子证照等归集、应用、共享,以数据共享驱动提升审批效率,解决强链补强需求,以精准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深度链接,进一步使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更加融合。

三是一企一策,以管家服务助推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全链条审批服务,设立重点项目服务专班,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从企业注册、建设审批到场景落地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结合产业特色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填空式申报”、告知承诺制等服务,实现上中下游全链条企业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线上项目管家专区,将142个省市区重点项目纳入项目管家库,通过对项目精准识别、分类统计、动态管理,打破信息孤岛,深化“管家服务+数据智能”模式,加速市场适配,助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


编辑:冯雯雯

审核:邵进、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