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遥望科技“四连亏”,AI成了“遮羞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0:52:00    

作者丨青橙财经 青沐

“看似前行,实则危机四伏。”近日,遥望科技董事长谢如栋在2025年全员信中如此形容公司现状,这家曾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直播电商第一股”,如今正深陷“四连亏”的泥潭。

根据遥望科技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其去年实现营收47.6亿元,同比微降0.3%;净亏损10.01亿元,同比收窄4.61%。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0.91亿元,同比略微收窄,但营收为9.72亿元,同比暴跌38.52%。

自2018年跨界进入直播电商行业以来,遥望科技一度扭转了亏损。但近年公司开始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过去四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至今仍未出现“扭亏”的迹象。

谢如栋在全员信中坦承公司出现了“规模和利润失衡”,但展望未来,他认为公司应该要有“艺高人胆大”的意识,敢于“遥望”,敢于“创新”,更高举起AI转型大旗。

不得不说,近两年遥望科技虽然业绩不算出色,但谢如栋“讲故事”的能力却毫不逊色,从鞋履到直播,再到元宇宙、短剧、综艺、文旅等,谢如栋确实称得上是“艺高人胆大”。

近日,由黄子韬主理的卫生巾品牌“朵薇”背后,也出现了遥望科技的身影,考虑到黄子韬本来也是遥望科技旗下的明星主播,其入局似乎也不难理解。

只不过,从一个领域快速跨界到另一个领域,谢如栋真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布局吗?接下来,遥望科技又还有多少“故事”可以讲,才能挽救其迟迟没有起色的业绩。

01「看似前行,实则危机四伏」

2024年,遥望科技依然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去年,遥望科技的直播电商业务GMV同比增长约20%,高于行业19%左右的增速,而这背后,是遥望科技持续累积的“明星效应”。

*图源遥望科技

截至去年底,其已与超过70位明星主播IP合作,包括贾乃亮、黄子韬、张柏芝、黄圣依等,其中,贾乃亮更被视为明星跨界直播的“带货王”。据不完全统计,贾乃亮去年共直播了121场,其中有10场直播带货的GMV为超1亿元,全年直播带货的总销售额高达35.17亿元。

然而,遥望科技的业务规模虽然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却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越努力,越亏钱”。公司的利润到底被谁“偷走”了?

首先,明星主播“佣金”不低。业内人士透露,不同直播间,不同品类的佣金比例不一样,但普遍在20%-30%,美妆品类的佣金还会高达40%。贾乃亮作为“带货一哥”,其佣金比例在15%-20%之间,如果按上述统计,贾乃亮去年带来约35亿元的GMV,将能拿到最高7亿元的佣金。

不过,贾乃亮能凭实力赚“带货钱”,但遥望科技却却难以轻松获取“分成”。在明星直播背后,遥望科技还要搭建选品、投流、运营等庞大团队,再加上电商退货率越来越高,这些持续高涨的成本都在挤压公司利润。

而且,随着电商行业竞争加剧,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始倾向扶持店播及中小主播,头部MCN机构议价权也在下降。

其次,直播行业的投流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去年6月,遥望科技回应深交所对其财务状况的问询,便曾表示线上直播投流成本飙升是导致公司亏损的原因之一。2023年,公司的投流成本增长了30%,直播间福利、场地、道具等其他费用增长约68%。

事实上,快手头部辛巴也曾炮轰过流量机制,他表示“(我有8000多万粉丝),但只要不花钱买流量,播放量就100万。”业内人士表示,流量成本约占直播GMV的40%,有些白牌商家的投流成本更高达100%。

然而,随着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流量涨价”的趋势恐怕难以逆转。数据显示,遥望科技去年的媒体资源成本虽然同比下降,但依然占总营业成本的50%以上;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业务的毛利率却仅有2.08%,新媒体广告业务的毛利率更低至0.84%。可见直播同行所言的“不投流就没有成交”,也并非危言耸听。

*图源遥望科技

种种原因之下,遥望科技开始尝试调整方向。据悉,谢如栋曾在2023年初公司的内部信中痛斥公司团队扩张没有给业务带来意料中的增速,业绩也没有随着人员基数呈线性增长。

2022年,遥望科技的亏损为2.65亿元,较上一年7亿元的亏损有所收窄。但尽管如此,谢如栋还是迫切地想要找到新的增长方向,不过在急切求变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选错方向。

2023年,“遥望X27主题公园”正式落成,但这一创新业务反而拖累了公司利润。谢如栋在全员信中坦承,这一业务扩张太快,公司内部效率不够高,导致项目投入后跟进不过来,形成资源浪费。此外,遥望科技布局的海外直播电商业务仍处于培育阶段,前期投入较大,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

02「明星直播,还能不能打」

遥望科技的“四连亏”,有公司内部业务布局和组织架构的原因,但整体来看,直播行业的调整变化,才是导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从贾乃亮到张柏芝再到梅西中国行,明星效应是拉动遥望科技GMV的引擎,但如今这一模式正遭遇反噬。

一则,行业天花板隐现。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年直播电商行业的GMV增速超100%,但近年已开始逐渐放缓,2022年-2023年,行业仍维持30%以上的高幅增长,但2024年的GMV增速已降至19.1%,直播电商行业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则,消费者对明星主播的热度开始“降温”。近年来,超头主播如辛巴、小杨哥纷纷减少直播频次,李佳琦直播间的流量也开始出现下滑。2022年-2024年,李佳琦直播间的销售额分别为215亿元、95亿元和115亿元。

与此同时,新崛起的网红主播却频繁“塌房”,不仅未能有效填补头部主播留下的市场空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直播行业的信任危机。遥望科技高度依赖明星直播的商业模式,难免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随着明星直播带货的退潮效应,现身带货的明星越来越少。遥望科技旗下张柏芝,其在2022年时曾密集进行多平台直播,但此后直播次数明显减少。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遥望科技曾经引以为傲的明星艺人资源,其核心价值和竞争壁垒正逐渐被削弱。

事实上,在遥望科技早期决定走明星主播路线时,谢如栋也曾对公司管理层透露过他的担忧,他认为“机构去谈明星合作烧钱而且费人,经验有限,并且非常不稳定”。但对当时的遥望科技来说,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但如今来看,在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之后,遥望科技似乎已陷入到当初谢如栋的担忧中。换一个角度来看,乘风而起的生意,也很容易随风而止。

为此,遥望科技近年也尝试加速孵化达人主播,比如其在去年开园的“遥望X27主题公园”,本质是希望成为直播行业的“黄埔军校”。但相较于明星主播自带光环的天然优势,孵化达人主播是一门需要长期投入的生意,恐怕在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这一点谢如栋也在全员信中提到,他表示新业务上有较多“人治”的管理问题,效率低下,人员成本等相关开支同比也大幅度增长。根据遥望科技2024年年报,公司期内管理费用同比大增23.77%至5.46亿元,主要由于X27项目的项目租赁、装修等费用所致。

*图源遥望科技

此外,遥望科技去年还携手黄子韬打造了旅挑类综艺《跟我走吧》以及自制直播综艺《现在请开播》,谢如栋自己也现身浙江卫视《王牌新主播》,希望为公司旗下的明星主播和达人主播带来更多流量。

*图源互联网

数据显示,去年遥望科技的直播电商业务实现收入25.83亿元,同比增长49.40%,毛利率也有所提升,这表明公司在达人主播孵化以及AI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努力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公司的三费占营收比例为15.22%,同比增加了32.95%,意味着遥望科技只是换个方式“烧钱引流”。

其次,遥望科技早期凭借明星效应的加持,得以顺利拓展出上下游产业链,并通过标准化拓展更多主播带货。

但近年直播电商行业的监管趋严,相关部门和直播平台针对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乱象均出台了不少新规定,这就意味着直播电商已不仅是流量生意,对选品和品控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如果企业无法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管理,在日趋同质化的直播生意中撕开一个口子简直是天方夜谭。

03「加码AI,能让遥望科技“翻身”吗 」

针对遥望科技的种种难题,谢如栋在全员信中也表示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他认为创新是进步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因素,AI技术则被谢如栋寄予厚望。

其实,遥望科技一直都是“艺高人胆大”。2022年,遥望科技趁着“元宇宙”热潮,推出了虚拟数字人“孔襄”,并发布了孔襄的NFT数字藏品;2023年,在ChatGPT掀起全球AI热潮之际,遥望科技推出了虚拟主播“小冰”。

但回过头来看,元宇宙热潮早已悄然退去,虚拟人直播曾被遥望科技高举高打,比如“小冰”直播的商品转化率可达五成,但至今却仍未见具体的商业化效果更新。

据遥望科技透露,公司接下来将会聚焦于通过AI技术降本增效,其自主研发的直播全流程系统“遥望云”升级为新一代“遥望云AI”,能够做到“数据化策略,有据可依,可高效调整”。谢如栋在全员信中表示,“二季度中旬公司的工作方式就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此看来,AI技术的赋能效果,外界还要多等一个季度才能见真章。但遥望科技去年的研发费已同比增加16.93%至接近1亿元,虽然这笔费用占总营收比例不多,但面对去年超10亿元的亏损,遥望科技显然是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换取未来业务转型的可能。

*图源遥望科技

除了降本增效之外,遥望科技也有意在AI的加持下搭建“超品中心”,从MCN机构转型为直播行业的SaaS平台。

如今,AI对各行各业来说都是创新风口,遥望科技自然也想抓住机会,讲出新故事。早在2023年《商界》的访谈中,谢如栋就曾透露出其对AI的认可。据悉,谢如栋将AI看作是“二次创业”,他本人既是工程师又是产品经理,并亲自参与到研发中。

诚然,谢如栋敏锐地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机遇,甚至有着带领遥望科技转型为“科技公司”的想法,但大船要掉头,还需要结合公司的底色来看。

纵观遥望科技过去一系列的创新布局,似乎是冲劲有余,却后劲不足。要将AI演绎成一个全新故事,遥望科技需要的是颠覆性的变革,否则单靠谢如栋一人“追梦”,恐怕依然难逃“旧瓶装新酒”的诟病。

遥望科技已然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想要加快摆脱对流量和明星的依赖,就必须将“AI故事”真正讲到实处。这不仅是重构公司成本结构的需要,更是寻找新增长点的关键,只有如此,才有望在竞争激烈的电商红海中脱颖而出。

毕竟,商业世界的逻辑从未改变:能活下去的,从来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企业,而是最懂“造血”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