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一、场景描写
1、场景描写在文章里的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有所侧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这一重大主题。
(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3)明示、暗点主题
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
(4)其他作用。场景描写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背景、象征哲理感情,需要大家在课下阅读时仔细体会。
2、如何构造场景
1、场景描写要烘托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所以,场景描写之前首先要明确场景要描述的特定气氛。
2、确定描写顺序。场景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动态的场景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间可以用几个动词串起来;静态场景描写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又比如: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同时,在场景描写中,使用了总分和先面后点的顺序,通过感觉、视觉、听觉突出安静的氛围,用动词“插”形象地表述出自己从环境里感悟到的氛围。
3、注意用词。词语的运用是场景出彩生花之笔,好的词汇需要大家在课下阅读时留意,必要时要进行记录。只有多积累,下笔才能有神,用词才能精准。
二、写作训练
吃饭是每个孩子在学校都经历过的一件事情。那么,怎么才能把吃饭这件事写好,选择哪个角度来写呢?如果单纯作为练习,记录孩子吃饭的过程也算是一种写作;但每天吃饭都一样吗?是否你碰到过,在某天吃饭时发生了一件有别于其他时候的事情?或者你听到了周围同学的什么话?这些引起过你的思考吗?如果有,那么就大胆地记录下来,这就是属于学生的生活,你们作为学生不写这个,你让大人们自己想象着写吗?当然,写作时不能单纯针对吃饭这件事,一定要围绕着吃饭,对文章进行横向构思,比如可以写过去,可以写场景,还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属于你自己的感悟。
下面,请以“下课铃响到学生进食堂这个过程”为片段进行场景构思。要求字数不超过150字。写作时注意用动作来表示心情,注意场景表达的顺序。
三、范文
今天的这个孩子就是在吃饭时碰到了一件自己认为很特别的事,老师忙不过来,饭自己盛。那么围绕着这件事,孩子是怎么写的呢?下面请看范文:
小饕
外国语21-米乐娃
离中午放学还有五分钟,同学们面色凝重,开始不动声色地收拾导学案,部署午饭时的撤离计划。铃响了!“咣当”一声,教室的大门被撞开,身边的同学们一下子全都弹了起来,甩开腿奋力前跑,身体瞬间变成视线里几个模糊的影子,纷纷然绝尘而去。随后教学楼震动了起来,由内而外,由上而下,人挤着人,人推着人,同学们跌跌撞撞地裹挟在人潮中涌向餐厅。
这种运动每天都有。而且自从开始到高潮再到余波的消不需要十分钟或者更长。
在教室中,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动脉一喷当先,直窜下楼,一往无前。静脉则遍布整个教学楼,成为了一道“人员封锁网”,忍受着汗臭和高强度的蠕动压迫,“被迫”走向餐厅。而最后一种,毛细血管,走在最后,人也最少,没有人群的压力,总是等风头过去后才慢慢走去,但是到餐厅后,往往只剩下一些残羹剩饭,不饿即可,有什么吃什么,吃饱,往往只是一个“梦想”。自然,我就是毛细血管中的一员。其实一开始,我也屡次尝试过变成动脉,铃响后,还是比其他同学慢了一拍,冲出去之后,当场被挤得七荤八素,更别提跟上速度;而我更加无法忍受的则是静脉的磨蹭与慵懒。于是我便有意晚去,到后来就养成了习惯。
但是这一次我几乎失算了。去食堂的路上就有不少同学已经吃完,进入了食堂,放眼望去,打饭的窗口上一个人也没有。我心一凉,回头一看,汤也没了,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忽然瞟见一个同学上前盛饭,我一喜,大踏步流星飞跑过去,待到他盛完,我深吸一口气,尽量拿出底气,对老师说:“老师,打份饭行吧?”短暂的两三秒钟,我几乎以为老师会拒绝我或者是找个理由推脱,但老师只是飞快的掷来一句说:“自己盛吧,人手不够啦。”我按耐着满心的激动:“终于能吃上饭啦……”,拿起一个盘子,满满满满的盛上压实的米饭,足有平常的三四倍;再打上黄瓜,要知道,这样足量供应的酱炒黄瓜少之又少啊!浇了几勺菜汤,拿上一个馒头,心中落了地。感觉屋外的阳光从来没有这么明媚,除了大吃一顿,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它更兴奋,更充实,更美好了。
坐到位子上,吃一口,顿觉美味无比。于是便一勺饭,一勺菜,一口一口一口往嘴里不停地送,在送的同时咀嚼,搅拌,微咸的话再吃上一口米饭,这时就连小小酱炒黄瓜都变得如此美味可口。我看不见自己的脸,不过我觉得应该是两颊巨鼓,并且还在嚼动,一口咽下去,感到食物充实的从嗓子里慢慢滑落。我用眼睛在桌子上四处搜寻,忽见除了我四个人,却有五碗汤,确认无误,我端起碗,大喝一口,仿佛润滑剂一般将食物冲散,然后一起落到胃里,再继续吃,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变换享受,直到一盘子饭转瞬被消耗殆尽。刷洗盘子时,我还有些意犹未尽,遗憾而又无比满足的离开了食堂。
呃~~~,不知道这样千年不遇的好运气什么时候才能再来一次?或者我该再次尝试一下动脉?
4、名家场景描写
以下节选自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一文,同样是描写下课开饭前的场景: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正三三两两涌出东面学校的大门。他们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