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 >

中国为什么不修下水道(国外有城市大型下水道,为何中国只有排污管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0:20:03    

中国只有排污管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下水道吗?我国又为何不修建大型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呢?

前不久京津冀地区遭遇连续暴雨侵袭,部分城市区县产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其实这一现象对于处在季风区的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来说,更是已经属于家常便饭了。

在城市“看海”,甚至成为了一些网友调侃的热门话题。

不过调侃归调侃,城市的排涝能力,的确检验着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能力。

但是有人因此将城市内涝问题,直接归结于下水道不够大、不够深,并且指责中国没有学习西方国家,建设那种足以通人的大型下水道,是城市建设不够良心的表现,甚至借题发挥,大谈特谈中国城市建设只重视面子不顾里子,就明显有“带节奏”的嫌疑了。

事实上,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地下的确建设有大型下水道。

比如法国巴黎修建的下水道在地下50米,宽度更是达到了5米以上,还有日本东京的下水道,不仅处在60米以下,在规模上更是犹如地下宫殿一般气势宏大。

而中国几乎所有的下水道,都是1米左右的管网,因此说中国没有那种,能够足以通人的下水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算错,并且很多城市是雨水和污水混排的管网,所以一旦遇到内涝,返上来的都是污水。

当然这一点确实算是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做到雨污分流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不过城市内涝,并不完全是下水道宽度大小的错,更是一种城市的通病。

但是反对者并不这么认为,并且以青岛举例。

声称德国在殖民青岛期间,花大力气修建了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统,让青岛成为了中国最不怕内涝的城市,而且这套排水系统至今100多年仍在使用。

看上去似乎是德国人更有“城市良心”,但事实是,青岛正常年份的降水量在660毫米左右,本身就不是容易出现内涝的地区,其周边的烟台、济南等城市,也不是容易出现内涝的地区。

况且德国人当初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排污加排雨总共也就70多公里,虽然目前仍然在发挥作用,但是正常使用的都不足3公里,而目前整个青岛的排水管线,随着城市的扩大已经有了11530公里,德国修的那点下水道,作用真的不大。

吹捧国外下水道却惨遭“打脸”!我国城市内涝究竟是谁的错?其实这事还要客观理性的看待!

如果说德国在殖民山东青岛时期,建设的下水道系统,与如今的青岛城市规模相比,只占了极小一部分,无法直观的证明,是否真的对解决城市内涝有奇效。

那么不妨直接来看看当下的德国,如果德国从来就没有遭遇过城市内涝,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德国的下水道代表着“城市良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啪啪打脸。

远的不说,就在今年8月17日前后,德国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就因为遭遇暴雨形成了洪涝灾害,处在德国西部鲁尔工业区的城市,普遍都遭遇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消防部门甚至需要从高速公路的地下通道中解救被困人员。

另外在受灾比较严重的南部城市纽伦堡市,部分地区城市积水一度没过了道路上汽车的顶部,消防救援人员不得不动用充气船进行救援,也上演了一把“城市看海”的景象。

甚至在德国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作为全球重要航空枢纽之一,欧洲第三大机场的法兰克福机场,也因为严重的积水而取消70多个航班。

正因为如此,以各项工程、设备质量可靠享誉全球的德国,随即在排水系统质量和城市管理上遭到了质疑。请问这时候,德国人代表“城市良心”的下水道怎么不起作用了?

而同时被打脸的还有被吹捧的法国,在今年6月份,多个城市遭遇暴雨的侵袭,特别是被吹捧下水道系统又深又大的巴黎,不仅11区、19区、20区等区域,遭遇了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车辆都是冒险涉水通过积水路段,而且积水涌入地铁站,导致巴黎地铁最终临时关闭。

与此同时,法国西南部的图卢兹等城市,也出现了城市内涝积水,地铁站进水关闭的现象。

这足以证明,即使下水道修的大而深,在面对暴雨时依然会存在积水和城市内涝现象,因为在绝对的雨量面前,较深较大的下水道系统只是更能“装”一些,而这并不代表排水能力更强。

其实影响一个城市排水能力好坏的因素,除了其本身的地势高低外,地面对降雨的透水能力是一个关键指标。

但是城市建设往往都是使用大量的混凝土,硬质路面和城市广场以及城市林立的建筑,都严重阻碍了雨水的有效下渗,特别是暴雨大量集中倾泻时,即使是管道再大,排水也需要一个过程。

再加上欧洲国家建设的下水道系统,虽然看着够大,但很多已经老旧,甚至不如中国的排水管线。

我国不修建大型下水道,仅仅是因为其作用有限吗?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办法!

尽管在互联网上,对于我国城市内涝的批评从未断绝过。但是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在各个城市的建设上,似乎并没有打算学习西方国家那样,建设大型下水道。

这是因为那些又深又大的下水道,往往并不一定有利于城市排水。

很多西方国家的下水道,都是100多年前的产物了,具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科学,比如只是储水功能相对较强,但是治标不治本,具有一定的储水极限,甚至需要使用抽水机进行不断的抽水排放。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最初进行城市建设时,是跟苏联学的,苏联的大部分国土在高寒地区,不适合建设大型下水道,所以中国就学了半吊子水平,并且当时中国的城市规模都不大,建设大型下水道耗资巨大,不值当也没技术。

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中国在城市化早期的下水道系统建设中,虽然存在局限,但是如今我国已经是“基建狂魔”,资金和技术都应该不成问题,为何连一个建设试点的城市都没有呢?

其实就是因为在地下建设大型的混凝土下水道,已经是不太符合时代的做法了,至于说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并不同于大型下水道,也不是主要为了解决排水排涝而设计的,更多的是为了将通讯、电力、热力、燃气以及给水管线路,进行集中综合,方便管理和检修。

而真正要从根源上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要发展建设“海绵城市”,将管渠排水与地面排水相结合,利用地面透水和地下储水模块蓄水的方式,减轻排水系统的工作压力。

当然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减少硬质路面的铺装,建设特殊的透水路面和自然景观,才能让雨水顺其自然的渗透进地下的储水模块中。

但这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工程,目前我国已经有江苏无锡、湖南岳阳等先后两批总共45个城市入选海绵城市,并且不断的有城市在进行这项建设。

相信未来中国城市普遍都会实现海绵城市,规避城市内涝的现象。